
那位五十岁的乘客攥着手里自家蒸的馒头,看着邻座的年轻人毫不犹豫地扫码支付了70元的高铁餐费——一份40元的盒饭加上30元的水果拼盘。这个场景发生在2025年9月的一趟高铁上,被记录并引发广泛讨论。
同样在高铁上,一位阿姨低声说起自己儿子出差时的消费习惯:高铁上38元一杯的咖啡,他连续买了三杯。而她计算的是,自己在家里蒸馒头腌咸菜,省下的60元足够给孙子买两盒水彩笔。
铁路部门的数据显示,高铁盒饭分为15元、35元、45元等不同档位,虽然规定必须保证15元盒饭的供应,但有时售卖较快,晚点购买的旅客可能只能选择更高价位的餐食。
2024年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研显示,1990-2010年出生的人群中,“体验类支出”占消费比例的35%,而这个比例在1970-1989年出生的人群中仅为12%。
一位HR从业者提到,月收入8000元以上的95后职场人中,约60%愿意为“即时满足”付费,比如加班到深夜时会选择购买25元的外卖而不是煮泡面。
消费价值观的差异部分源于经济结构的差异。年长一代的收入往往需要覆盖房贷、子女教育费和老人医疗费,可支配收入可能只占总额的20%。而不少刚工作的年轻人没有房贷压力,甚至还能得到父母补贴,可支配收入占比可达50%以上。
对风险感知的差异也影响着消费行为。经历过物质相对匮乏时期或经济波动的一代人,往往将“攒钱”视为安全感的重要来源。而更多在物质丰富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则对未来的收入能力抱有更强信心。
并非所有年轻人都会选择高价高铁餐。一位28岁的程序员表示,他有时会在加班至凌晨三点后,选择在公司楼下吃泡面,那时“纸碗被风吹得晃来晃去”。他认为,消费选择与特定场景下的心理需求密切相关。
铁路部门也在适应这些差异化的需求。除了传统盒饭,部分普速列车上的旅游专列推出了自助餐服务,早餐20元,午晚餐30元,用餐时间限定2小时。
同时,铁路部门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了免费送餐至座位的服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铁路系统累计为老年乘客提供送餐服务达2750万次。
职场中的餐补政策也在无形中塑造着年轻人的消费能力。一些互联网公司或位于一线城市的企业,为员工提供的餐补标准可能达到每天50-100元。而部分制造业企业的餐补可能每天只有20-40元。
有观点认为,不同代际的消费行为,本质上都是将资源投向自己最看重的事物。年长一代可能更倾向于将金钱用于家庭整体,而年轻人则可能更关注即时的个人体验与舒适度。
就像一位年轻网友的母亲住院时,她需要将20元的粥说成是“医院搞活动只要5元”,老人才愿意喝下。这种对价格敏感度的差异,深深烙印着不同时代的生活经历。
在高铁这个短暂交汇的公共空间里,不同的消费选择并行不悖地发生着。有人计算着100元在菜市场能支撑家庭十天的饮食,有人为旅途中的一顿热饭支付70元。
这些选择背后,是各自成长环境、经济状况和生活理念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共同构成了当前社会多元消费图景的一部分,反映着时代变迁在个体生活方式上留下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