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压轴四天!中国仪仗队再赴越南,区域友谊“大招”抢镜东南亚
还剩四天!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硬核出场”,让越南首都河内瞬间沸腾。8月29日一早,120名中方官兵乘坐运-20运输机精准抵达内排机场。这一下子,原本一波三折的外界猜测直接终结——中国仪仗队不仅来,而且来得很有仪式感。越南的“92大阅兵”气氛,明显被点燃了不止一个档位。
这,不光是一场队列的较量,更是一场区域军政信号的输出。
越南公布现场照片与视频,气氛够热。中国仪仗队以笔挺身姿亮相机场,身旁不乏穿梭的越南军乐队和棕榈树下等候的迎宾人群。外媒关注的焦点很简单:距离越南国庆阅兵只剩四天,中方直到最后时刻才亮相,是“临时起意”,还是“成竹在胸”?说真的,这波神秘压轴,打得一手漂亮的外交“配合拳”。
为什么说这个“押尾牌”来得相当巧妙?还得从今年4月说起。那时,越南在胡志明市吹响“南方解放50周年”号角,中国仪仗队第一次整建制亮相。彼时,越南《人民军队》报专门点名:中方仪仗队用最整齐的队形和昂扬气势诠释专业素养,也证明了两国深厚的邻里情。那个现场,数十万越南民众欢呼如潮,可不是随便说说。
时隔4个月再赴越南,不夸张地说,这是“友谊的小船”直接升级成“区域巨轮”。今年以来,中越关系明显升温,各类合作花样翻新。高层见面,战略磨合,经济上贸额连年破千亿美元,“一带一路”与“两廊一圈”相互打通。军事领域也是频频试水——跨境合作、装备互鉴,“面子工程”仪仗互访其实很有深意。这不是谁给谁撑场面,这是彼此释放“哥们,咱稳得住”的信号。
反观外界此前颇多担忧。8月23日,越南刚完成国庆阅兵终极夜训,队列、步伐、进退场顺序全预演了一遍,结果中方队伍统统没露面。一些国际军事分析师立刻下结论:中国可能会“缺席”这次大场面。“没参加彩排等于需要临场适应,流程生疏、节奏陌生,对任何仪仗队都是高压挑战。”不少人甚至联想到中越间的各种微妙历史,隐约认为两国关系没表面那么和谐。
结果,几天后中国大部队乘着国产大飞机空降河内,态度和能力双重亮证。其实吧,这支队伍根本不是“新手上场”。从2015年俄罗斯、2023年墨西哥,到今年4月胡志明,三军仪仗队全球秀场“刷脸”经验丰富。绝大部分此行成员,上次已在越南“练兵”,熟门熟路。这种临场调适,对他们来说只是“常规操作”。
实际上,这种仪仗互动,不止是军事层面的庄严仪式,还是东南亚区域外交中很有含金量的“软实力信号弹”。中越之间,历史恩怨时有起伏,但这几年,无论是北部边境的管控、联合反恐,还是装备和技术区域合作,走的都是“分歧归分歧,合作不打折”的路线。每逢重要节点,仪仗队“亮相”,对外传达的意思很明了:中越可以合作处理大事,彼此尊重核心利益,不会让矛盾成为大局的绊脚石。
顺带一提,这波“突然登场”还制造了足够意外和情绪价值。很多越南网友表示,对解放军仪仗队的意气风发印象特别深。这种“场面上的体面”,往往比冰冷的数据更容易打动人心。同理,对外界那些“中越关系趋冷”的刻板解读,也算是一种侧面反击。毕竟,实际的地区安全合作,需要的正是这种看得见、摸得着、走得近的军事互信。
当然,有朋友可能会问,仪仗队频繁互访难道就能改变地缘现实吗?说得直接点,今天的东南亚局势高度复杂,大国博弈和安全焦虑叠加。越南“9·2大阅兵”虽是国家层面的“秀肌肉”,但外交上的分寸极其微妙,中国仪仗队的到来,某种意义上就是两国关系的“温度计”。选择在关键时点公开合体亮相,无疑会给周边邻国和其他域外大国“参照坐标”。
不管怎么说,这个押尾戏码,背后是对“稳住区域安全、循序渐进推进合作”的信心,也是中越关系短期内回暖的实打实注脚。
接下来,9月2日的大阅兵必将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中国三军仪仗队如何在越南民众和全球闪光灯下展示“毫秒级队列”、饱满精神状态?东南亚各国会否借机释放更多互动信号?这场盛会,显然已不仅仅关乎两个国家的仪式感,更关乎整个区域安全与合作的新风向。
什么叫“软实力硬输出”?中越仪仗队同台演绎,答案即在此中。谁说邻里关系铁定要靠“唱白脸”?有时候,几个整齐的步伐、一场跨国的军乐,也足以搭出和平发展的桥梁——这是区域热点故事里,最值得盘一盘的细节。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