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典大满贯奇遇记:当乒乓球遇上"滑溜溜"的球台
说实话,我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滑"的乒乓球台。
昨天刚到瑞典,放下行李就溜进比赛馆想提前踩点,结果差点在球台前摔个跟头——斯蒂卡这新台面,光溜溜得像涂了层油。我伸手摸了摸,好家伙,这手感,难怪选手们训练时一个个表情跟见了鬼似的。你猜怎么着?连孙颖莎这种平时稳如泰山的姑娘,今天热身时都连着三个发球直接出台,气得她直跺脚。
东道主的"主场魔咒"
瑞典人这次可真是下了血本,24人的豪华阵容,架势摆得足足的。结果资格赛第一天就给我看傻眼了——女队5朵金花集体一轮游,男队也好不到哪去,13个人就剩下2个独苗。我在混采区逮到瑞典乒协的老约翰森,老爷子擦汗的手就没停过:"这届孩子们太紧张了,你看那个发球,跟扔铅球似的。"
说到发球,莫雷加德那小子倒是淡定。训练间隙我凑过去套近乎,他正拿着新球往地上弹着玩:"感觉像在打高尔夫,得用蛮力。"这话把我逗乐了,要我说啊,现在这塑料球重得,估计马龙来了都得改打法。不过人家到底是世界前二十的选手,转头就跟卡尔伯格练起了"暴力流"打法,那声音,砰砰的跟放鞭炮似的。
国乒的"花式适应"现场
中国队的适应训练简直能拍成喜剧片。马琳教练拿着测速仪满场跑,活像个抓超速的交警。樊振东练着练着突然喊停,蹲地上研究起球台的反光——后来才知道,他发现汗水滴在台面上会让球打滑。要我说,这观察力不去当侦探都可惜。
最逗的是林高远,为了适应新球,直接把训练强度调成了"狂暴模式"。我在旁边数着,好家伙,连续21板暴冲不带喘的,完事儿还跟教练撒娇:"这球台欺负人!"笑死,谁能想到世界冠军也会抱怨器材啊。
王曼昱那边就让人心疼了。左膝缠着厚厚的肌效贴,每个救球动作都看得人揪心。有次低球没够到,她气得把拍子往包里一摔——等等,这场景怎么这么眼熟?哦对了,去年世乒赛输球那次也是这个动作。看来这姑娘的倔脾气,跟器材新旧没关系。
塑料球引发的"血案"
要说这次比赛最大的"反派",非那个再生塑料球莫属。德国老将波尔在ins上发的测试视频都成爆款了——同样的动作,球能飞出八种不同路线,活像装了GPS乱导航。我在新闻中心遇到日本队的早田希娜,这姑娘愁眉苦脸地比划:"现在发球得像扔飞镖,得计算抛物线。"
资格赛冷门多得能凑桌满汉全席。新加坡的郭勇,多稳重的老将啊,结果被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将打得找不着北。赛后采访他一脸懵:"球不听使唤啊!"这话我信,你看香港队的朱成竹,输球后盯着拍子研究了十分钟,估计在怀疑人生。
深夜训练馆的"秘密"
昨晚十一点溜达回酒店,发现训练馆还亮着灯。扒窗户一看,好嘛,林诗栋那小子在加练。这00后小将边打边记笔记,认真得像个备考的高三生。后来他教练偷偷告诉我,为了弥补王楚钦缺席的缺口,这孩子主动要求加练双打走位。"年轻真好啊,"教练感慨,"我们那会儿可没这种塑料球添乱。"
说到王楚钦,这次缺席确实可惜。想起上个月在横滨看他比赛,那反手拧拉帅得能拍偶像剧。现在男队就靠樊振东独挑大梁,压力山大啊。不过转念一想,说不定正是这种困境,才能逼出小将们的潜力?
写在开赛前夜
凌晨两点,酒店走廊还传来"砰砰"的声响——估计是哪位选手在房间对墙练习。突然想起我大学打球那会儿,为了校赛也是这么疯魔。那时候用的还是老红双喜,哪像现在,连球都玩起高科技了。
明天的比赛会怎样?谁知道呢。也许莫雷加德会爆冷夺冠,也许孙颖莎能克服器材障碍,又或许某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将一黑到底。这就是竞技体育的魅力——你永远猜不到,下一个球会弹出怎样的弧线。
(掏出小本本记下明天要问马琳的问题:1.新球对女队影响更大吗?2.王曼昱的膝盖...算了,最后一个问题还是别问了,怕被教练瞪。)
各位看官,咱们赛场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