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钱其琛同志卸任国务院副总理后,一天,时任外交部长李肇星登门探望,进门便说:“钱副总理”,钱其琛听到后笑着说:“我现在既不是副总理,也不在国务院工作,你这四个字说错了三个。” 从两代外交家的轻松对话中看到他们之间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同时也看到钱老严谨的政治礼仪与态度。
李肇星与钱其琛同志的渊源,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1977年,李肇星进入外交部新闻司时,钱其琛已是司长,初次见面时他脱口而出“钱司长好”,却因办公室内哄堂大笑陷入尴尬。原来钱其琛同志非常反感官僚化称呼,更喜欢别人称他为“老钱”,这次初见让李肇星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此“老钱”与“小李”的称呼沿用数十年。
作为中国首位新闻发言人,钱其琛同志在1982年的苏联问题新闻发布会上,以三句话传递出中苏关系解冻的信号,而站在他身边担任翻译的正是李肇星,这场历史性的发布会,不仅开启了中国外交的新篇章,也为两人的师徒情谊奠定了基础。此后他经常和钱其琛同志探讨外交方面的知识,他听到的是事无巨细、毫无保留的传授。
在钱其琛同志的提携下,李肇星从外交新手逐渐成长为外交骨干,1983年,李肇星被派往莱索托筹建大使馆,临行前钱其琛叮嘱他:“一起吃饭、努力工作。”当时李肇星并没有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当他身体力行实践之后,才明白搞好团结的道理,多年后他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感慨:“老领导的话让我明白,外交工作的根基在于人心。”
李肇星这位后起之秀在非洲外交中大放异彩,1985年之后他成为钱其琛同志的“接班人”,先后担任司长、外交部发言人等职,此时他已不再是初出茅庐的青年,而是经验丰富的外交家。1999年担任驻美大使期间,他在“炸馆事件”中毫不妥协、严正谴责,最后他逼美方写下道歉信,他所表现出的坚持立场,正是钱其琛同志“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外交风格的延续。
钱其琛同志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外交的整体走向,李肇星对此心领神会,在日后的外交活动中,他始终强调大国风范与谦和姿态的结合,既积极维护国家权益,又以务实态度寻求合作。在处理中美关系等重大议题时,李肇星展现出灵活而又成熟的外交风格,这正是对钱其琛同志战略思想的生动实践与发扬。
2001年4月,中美南海撞机事件爆发,中美关系再次跌入冰点,此时李肇星已升任驻美大使,他身处风暴中心,在钱其琛奠定的外交原则框架下,展开了艰难而卓有成效的谈判。他以坚定的立场向美方清晰传达严正关切与底线,同时又以理性务实的态度推动解决危机,他展现出独立处理重大复杂外交危机的卓越能力,成为中国外交上一张极具辨识度的名片。
2003年钱其琛卸任副总理时,李肇星出任外交部长,他特意去探望老领导,见面之时仍习惯地尊称为“钱副总理”,却遭到钱其琛同志的调侃,说这四个字只有“钱”字对了,玩笑之中看到钱其琛同志对官衔的淡泊态度。他把“为人类谋和平,为祖国交朋友”当作外交核心内容,他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李肇星,后者在任期间坚持“为民外交”,甚至自嘲为“平民外长”。
钱其琛与李肇星之间,交织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的重大事件:钱其琛为中国新闻外交发展奠定基础;李肇星则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中国外交的韧性。两人虽处不同时代,却共同诠释了“斗而不破”的外交智慧,他们善于在矛盾中探寻共识的空间,因此在斡旋国际争端、推动双边关系发展时,常能在山重水复中找到柳暗花明之路。
两代外交巨匠的外交生涯,并非单纯的职务交接,而是精神与智慧的薪火相传:钱其琛同志以伯乐之明、师长之智,为李肇星点亮前行的航标;而李肇星在继承中开拓,他所展现出的刚柔并济、心系民生的外交风范,正是对钱其琛同志外交思想最生动的延续与升华。从他们身上看到中国外交从“强硬”到“从容”的蜕变,也预示着未来外交官们需以更开放的姿态,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和平篇章。
#图文作者回归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