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雍正王朝》这部戏里,十四阿哥胤禵和四阿哥胤禛是亲兄弟,但他们俩的关系却很僵。相反,胤禵跟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誐走得很近,这四个人组成了势力强大的“八爷党”,跟胤禛形成了鲜明对比。
胤禵对于四阿哥胤禛继承皇位一直心怀不满,甚至在康熙的葬礼上大声喧闹,公然顶撞了雍正的母亲德妃乌雅氏以及雍正本人。但是,当八阿哥胤禩想要拉拢他参与反对雍正的行动,逼迫雍正退位时,胤禵却果断地拒绝了。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缘由呢?
实际上,十四阿哥不愿意参与逼宫行动,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从他的性格和一贯的行为来看,胤禵在剧中是康熙众多儿子中最机智的一个。在关键时刻,他常常暗中使绊子,陷害自己的兄弟们。
再来看看“八爷党”内部的矛盾。虽然十四阿哥胤禵挂着“八爷党”的名号,但他实际上在党内有自己的小圈子,私下里发展了不少支持者。特别是在争夺皇位的关键时刻,比如推荐大将军和“死鹰事件”发生时,党内的分歧变得更加显著。
第三点,十四爷看透了现在的局面,知道八爷胤禩再怎么折腾,也斗不过雍正。所以他不想再做没意义的争斗,对这些争权夺利的事也感到厌烦了。接下来,我会详细说说这个情况。
十四阿哥胤禵为人狡猾,关键时刻背叛了太子,还把八阿哥胤禩逼到了绝境。
在《雍正王朝》中,大家都说三阿哥胤祉心思很重,但他跟十四阿哥胤禵比起来,做事还算光明磊落。胤祉曾当众对大阿哥胤禔下过手,而胤禵却总是暗中使坏,每次都能巧妙地避开嫌疑。可以说,胤禵是兄弟中最擅长用阴招的人。
在热河行宫发生的一次“兵变”事件中,十四阿哥胤禵起到了关键作用。那是一个夜晚,康熙帝喝多了鹿血感到不舒服,原本想和某个女子在一起,但被李德全反复劝阻。最终,康熙帝选择外出散步,希望能找到一丝清凉。
走路时,康熙意外发现了太子胤礽和郑春华之间的不当关系。当时,康熙想要冲过去看个清楚,但郑春华唱的一首摇篮曲:“妈妈月光光,孩子在梦乡,东边照着流水,西边照着河流,别惊扰梦中的孩子……”让他冷静了下来。他没有立刻对胤礽和郑春华采取行动,而是决定先冷处理这个问题。
康熙最初并不想公开处理太子的事情,但胤禵却是个不甘心的人,他没有放弃这个念头。他悄悄地用太子的名义策划了一场“兵变”,想要挑起更大的争端,好达到废除太子的目的。
胤礽心里很不安,想找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帮忙商量下一步怎么办。这时,十四阿哥胤禵去找了八阿哥胤禩,胤禵靠近胤禩后,在他耳边快速低声说话,还拿出了一份假的调兵令,这份调兵令是用太子胤礽的名字伪造的。
胤禩边听边快速扫视四周,等胤禵说完,他想了想,轻轻摇头,慢慢说道:“这太危险了,十四弟,我不能让你一个人面对这样的风险。”
胤禵神色坚决,果断地说:“不冒险怎能成就大事!八哥,只要你能成功,不管有多危险,我一个人顶着。”从他的言语中,虽然听起来正义凛然,但仔细观察,却能察觉出他隐藏的险恶用心。
胤禵说完自己的决心后,胤禩心里暗暗高兴,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于是,胤禩没再多说什么,只是用一种既赞赏又同情的眼神,深情地看着胤禵。胤禵觉得胤禩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于是转身大步走了出去,准备去执行他的计划。
没过多久,太子胤礽的心腹凌普带着几千士兵气势汹汹地来到了热河行宫,他们手中拿着的是“太子”下达的调兵令。康熙皇帝得知此事后,十分生气地说:“哼,他居然自己送上门来了!”随后,他想起了之前揭露胤礽丑闻和兵变的事情,决定将胤礽抓起来,废除他的太子身份。然而,胤礽对此一无所知,依旧懵懵懂懂。
即使康熙没有无意中发现胤礽的秘密,胤禵也会悄悄策划这场军事政变,这本来就是他早就计划好的。而康熙意外揭露胤礽的秘密,给了胤禵发动政变的帮助,让这次政变看起来更真实、更让人相信,几乎找不到什么漏洞。
胤礽确实运气不好,他自己的一些不当行为让别人有机可乘。实际上,胤禵并不是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完全是为八哥着想,他只是想先跟胤禩合作,把太子的位置给推翻了,再把胤禩推到台前,自己则在背后捞好处。这一点,从他推荐新太子的行为中就可以看出来。
康熙皇帝让大臣们推举新太子,实际上是想看看皇子们有没有争夺皇位的想法,以及谁会从太子被废中得到最大好处。八阿哥胤禩却没看清形势,一心想着当上太子。他四处活动,把自己的名字写进了很多推荐信里,但这反而暴露了他的野心,引起了康熙的注意。康熙曾说过:“天下大事,只由我一人决定。”
康熙发现八阿哥胤禩背后有人撑腰,于是他和佟国维在一次饭局上商量好了对策,两人联手设下圈套,把胤禩害了。事后,康熙命令把胤禩、胤禟和胤誐抓了起来。这时,十四阿哥胤禵站出来替胤禩说话,表示不服。
十四阿哥是怎么替八阿哥说话的呢?他说:“说到底,不就是因为大家都推荐八阿哥当太子,惹恼了皇阿玛吗?可是,让大臣们推选太子,这本来就是皇阿玛的命令。八阿哥学识广博,待人宽厚,尊敬贤能之人,谦虚谨慎,所以才赢得了大家的一致推荐。即使有少数人违背圣意,私下勾结,但那些大臣有什么过错呢?八阿哥又有什么过错呢?被推举出来的八阿哥先是被关押起来,没有受到教导就受到了惩罚,这让大臣们不知所措,皇子们也心神不宁。以后还有谁敢遵旨办事呢?遵从圣旨会死,违背圣旨也会死,求万岁爷给我们一条活路吧!”
老十四这几句话表面上像是在帮老八说话,实际上却把老八推向了危险的境地。虽然这些话是老十四说的,但康熙皇帝肯定会觉得是老八在背后唆使,让老十四敢这么大胆地顶撞他,这让他很没面子。这样一来,老八在朝廷的地位看似更稳固了,但实际上却严重冒犯了皇帝,十四阿哥的这番举动真是用心险恶。
康熙大张旗鼓地做这件事,是为了看清楚太子倒台后,谁会最得利。同时,这也是为了找出伪造太子调兵命令的人。一开始,大家都怀疑是十四阿哥干的,但他却装作和八阿哥关系很好,这让八阿哥很为难,甚至表面上还得感谢他。
老十四说话真是油滑得很,碰到大事儿就轻描淡写,对待别人却细抠不放。比如他说“纵然是少数人没听圣旨……”这里的“纵然”不就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吗?这种把戏,现在还有不少人用。对别人严苛,对自己却宽容得很。老十四这几句话,把八阿哥彻底逼到了绝路上。
在争夺皇位的最后阶段,“八爷党”内部出现了分歧。虽然胤禵表面上属于“八爷党”,但实际上他和胤禩在立场和目标上并不相同。
康熙爷把原来的太子给废了,后来也没再选新的太子。这样一来,各个势力都紧张起来,都在暗中盯着那个至高无上的皇位。虽然“八爷党”看起来很团结,但在推选大将军这件事上,内部的分歧和矛盾就暴露出来了。
十四阿哥胤禵,除了十三阿哥胤祥外,也懂兵事。于是,康熙帝让他负责兵部。后来听说传尔丹打了败仗,康熙帝从皇子中挑了一个,封他为“大将军王”,去攻打西北。当时大家以为被封为大将军王的人会成为未来的接班人,所以这个职位就成了皇子们争夺的目标。
即使四阿哥胤禛也想参加大将军王的竞选,甚至急急忙忙地学习射箭,但他的箭术实在太差,经常射偏或者完全没中靶心。经过邬思道的详细分析后,胤禛才明白康熙的心思,于是他决定退出大将军王的竞争,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这一举动无疑对“八爷党”内部造成了严重的分裂和削弱。
八爷和十四爷都眼馋“大将军王”的位置,但表面上,他们却装出一副谦虚的样子,互相称赞对方的能力。八爷明白自己在明面上胜算不大,便在暗地里安排了亲信鄂伦岱和雅布齐在军队里,让他们暗中监视和牵制十四爷。
十四爷胤禵表面上说永远支持八爷胤禩,但背地里却和四爷胤禛搭上了线,还求四爷推荐他当大将军王,两人还约定,等他当上大将军王后,就推荐年羹尧当陕甘总督。总之,大家各出奇招,最后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八爷党”从此开始分化,很显然,十四阿哥当上了大将军王后,他的气质变得有些飘飘然了。
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之间的矛盾在“死鹰事件”中彻底爆发。胤禵到西北后,做事非常谨慎,稳重行事。时间飞逝,康熙帝登基已经六十年了。为了庆祝这个大日子,康熙帝举办了一场大型庆典。大家各出奇招,都想让康熙帝高兴。即使在西北的胤禵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他一反常态,大胆出兵,取得了一场胜利。一方面,他希望以此让康熙帝开心;另一方面,他也想借此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
胜利归来后,十四阿哥胤禵再次施展了他的拿手好戏,伪造了一封八阿哥胤禩的亲笔信。他的目的就是要破坏八阿哥胤禩和心腹鄂伦岱之间的关系。信中,胤禵模仿八阿哥胤禩的笔迹,指示另一位亲信雅布齐找机会对付鄂伦岱。胤禵的计谋再次得逞,鄂伦岱没想到八阿哥胤禩会这样对待自己,一怒之下决定投靠胤禵。胤禵被派去京城,带着一块刻有“百年长运”字样的陨石作为礼物,献给尊贵的老爷子。
胤禩通过亲信雅布齐得知胤禵拉拢了鄂伦岱,于是生气地对老九和老十说:“我根本没有写信!老十四就是个伪造信件的高手。你们忘了吗?那年在热河,他假装太子下命令调兵,那也是老十四伪造的!”
九哥和十哥生气地说:“原来是十四弟对皇位虎视眈眈,乌雅氏生的那两个儿子,竟然没有一个品行好的。”
胤禩想报复老十四,就把老十四送来的礼物换成了死鹰。这明显显示出胤禩和老十四已经彻底翻脸了。
胤禵不打算让八阿哥参与逼宫计划,因为他已经看清了形势,对无尽的争斗感到非常厌倦。
胤禩和弘时、关外的王爷、隆科多还有其他朝臣悄悄结成了联盟,打算一起发动宫廷政变,想要把雍正赶下台。在政变开始之前,胤禩已经说服了胤禵加入他们的计划,但胤禵对胤禩的计划感到怀疑,并提出了反对意见。
胤禵听了胤禩的话后说:“我对汉朝的事情一点都不懂,更不用说魏晋时代了,我真的不想再卷入争斗了。八哥,我非常佩服你的坚持,但老四这个人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被你控制的。”
胤禵的话表明他对八阿哥胤禩这次看似强大的逼宫行动并不看好,似乎在暗示八阿哥放弃这个计划。
胤禵看透了当前的形势,所以他选择不与八爷胤禩等人仓促组成的队伍一同卷入这场复杂的斗争。胤禩一生都在争斗,虽然每次看起来都很有气势,但最终总是失败。以前胤禩就没赢过雍正,而现在雍正已经坐稳了皇帝的位置,胤禩怎么可能战胜他呢?
再说,因为胤禵这个人既聪明又狡猾,他和胤禩早就闹翻了;就算胤禩真能夺权成功,也绝对不会放过胤禵。所以,胤禵虽然对雍正不满,但绝不会去投靠胤禩,因此,他坚决拒绝的做法是最明智的。
最后说两句
总的来说,胤禵坚决反对胤禩等人对雍正施压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胤禩奋斗了一辈子,但常常是热闹非凡却没啥成果,最后多以失败告终。在胤禵看来,这些人就是一帮散兵游勇,根本成不了气候。
其次,在争夺皇位的后期,胤禵和胤禩之间产生了矛盾,胤禵已经无法和胤禩齐心协力,而胤禩也只是把他当作了一枚棋子。
第三,胤禵是个阴险狡猾的人。在他看来,即便胤禩能成功逼宫,最终也不会对他宽容。以胤禵的性格,怎么可能允许胤禩对他进行暗算呢?
所以,胤禵坚决地拒绝了胤禩,这确实是最好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