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下旬,一位交易员在上海某老旧写字楼的大厅里数着当天的委托回报单,他抬头说,成交量从半个月前的3.2万亿掉到2万亿,1.2万亿像人间蒸发了;旁边的基金经理只笑笑,说这数字不稀奇,钱只是换了地方、换了品种而已。现场气氛微妙——紧张,带点不信任,像极了某次夜班值守的信号灯忽明忽暗。
市场冷却很快,这不是一句财经辞令,能现场感受到,科技股一拉升,散户就蜂拥进场,饭桌上讨论的全是某只题材股的明天会怎样;它们下跌,微信群里就开始抱怨平台不友好、券商不给力,这种情绪化交易,暴露了个明显事实,小盘科技仍然是散户的主战场,资金量小、弹性大,是赌“暴富快感”的优选。
我问了三位不同身份的人:券商营业部的柜员、两位散户和一位公募研究员;他们的回答高度相似——钱少,想快看收益,金融与消费板块没戏,因为那需要耐心和本金。柜员补了一句,70%的人本金连十万都不到,95%的人凑不到百万,这句话不是吓唬人,是陈年老账本的真实写照。
在我采访的过程中,出现了几处破绽式细节:有个散户翻手机给我看,买入记录上,几笔交易的委托量被撤单后重新下在几分钟内完成,他说“感觉自己被市场耍了”;有券商交易员说,早上9点半到10点,是机构重仓调仓的窗口,这时候量能放大,随后午盘就萎了,这种“窗口效应”说明资金并非完全消失,而是节奏错位了。
如果把时间拉长到整个亚洲市场,2025年上半年的走势有意思,港股先有一波领涨,日、韩、东南亚市场也在走强,而内地A股整体涨幅相对滞后,这就形成了很直观的套利诉求——资本会往没涨的地方找机会,这是逻辑也是真实操作路径。换个角度看,全球宽松预期一旦兑现,没涨的市场自然迎来补涨,资金不是无脑流动,它找的是收益错配。
说到这里不得不谈一件小事,7月初一家中型外资投顾报告里写过一句话:只要利率路径偏向宽松,边际资金会偏爱“未跟上的资产”,那句话当时被不少人当作市场炒作借口,如今看来不是空谈,而是市场行为的注解。这种“先涨港股再补A股”的节奏,并非天方夜谭,而是资金错位和市场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交易量下降并不等于交易机会消失,而是告诉我们“量的重心”发生了转移,有机构在场外做盘,有资本在境外先行试探,散户在社群里讨论热点,信息传递有滞后,这就给了懂节奏的人机会,理解节奏比预测方向更重要。
市场的下一步,风险和机会并存,若未来几个月利率路径进一步向下、全球流动性放松,那么被压制的板块将迎来补涨,这是大概率事件,且做空难度大,但执行细节决定成败——时间点、仓位管理、行业轮动,缺一不可,别被“补涨”这个词念得太玄。
最后留一个问题给读者和市场操作者:当补涨真的来到,你准备好了多少耐心与资金,是继续跟风追题材,还是慢慢挑选那些长时间被市场遗忘的公司,这个决定看起来理性,但情绪从不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