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耿彦波的名字几乎与大同、太原的城市记忆融为一体。他因大刀阔斧的城市改造被称为“造城市长”,也因雷厉风行的作风饱受争议,更因离任时市民的自发挽留成为“中国最好市长”。退休后,他并未淡出公众视野,反而以新的身份继续为山西的文化传承奔走,用行动诠释“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
耿彦波的从政生涯始终围绕“城市”与“文化”展开。在灵石县主政期间,他力排众议投入5000万元修复王家大院,当时这一决定被质疑为“面子工程”,但他坚信“古建修复是为民生,而非政绩”。事实证明,王家大院成为国家4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数十万,带动地方财政增收超千万。类似的“豪赌”还在榆次常家庄园、大同古城墙等项目中不断上演,他用“文化复兴”为资源型城市转型铺路,让历史遗产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013年调任太原后,耿彦波再次掀起旧城改造风暴。他提出“三名一强”战略,推动太原古县城改造,将其打造为“中华文化传承之城”;主持修建太原中环路,优化城市交通格局。但“大拆大建”也引发争议,有文物专家批评其违背“修旧如旧”原则。面对质疑,他坦言:“城建如带兵打仗,哪有时间做思想工作?”这种“理想化”的坚持,最终让太原在现代化与历史感之间找到了平衡。
2019年卸任太原市长后,耿彦波并未选择安逸的退休生活。他出任山西省政府参事,继续为政策制定建言献策;受聘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90年特殊贡献奖”获得者,推动艺术与城市规划融合;担任山西省名人联合会代理会长,为文化资源整合贡献力量。他甚至保留了乘坐公交的习惯,用平民视角观察城市变迁。这种“退而不休”的状态,让他的影响力从政坛延伸至文化领域。
耿彦波的政绩与争议始终相伴。他因亲力亲为、多次在工地晕倒被称为“拼命三郎”,也因强硬作风被贴上“耿拆拆”标签。但民众的评价最具说服力:大同市民在他离任时自发打出“留住耿市长”的标语,太原市民偶遇他时仍亲切称呼“耿市长”。这种“民望”源于他对城市发展的远见——大同古城在“黑神话悟空”热潮中声名鹊起,太原古县城成为国潮文化高地,皆是他播下的种子。
退休后的耿彦波依然活跃在公众视野,他参观晋商博物院时与市民亲切互动,被认出时总会露出柔和的笑容。他发展书法、戏曲等传统文化爱好,用更温和的方式延续对文化的热爱。这种转变,既是岁月沉淀的从容,也是对“功在千秋”理念的践行。正如他所说:“只要身体允许,我会极限冲刺,给城市留下更多遗产。”如今,他的身影已成为山西文化传承的符号,证明“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中,总有官员能将名字镌刻进历史。 #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