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相一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不敢食言,因担心失去军心和民心。
众所周知,在西安事变中,蒋介石口头承诺了一系列条件,其中包括“停止剿共,一致抗日”,随后便被释放返回南京。
蒋介石抵南京,走出舱门
颇令人称奇的是,蒋介石返回南京后,果然恪守诺言,中止了内战,未再对红军发起任何攻势。
然而问题来了:
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口头承诺的分量微乎其微,换言之,按照理论上的可能,蒋介石有能力重新集结他的军队,再度对陕北的红军发起围攻。
毕竟,兵不厌诈。
蒋介石为何未如此行事?
针对这个颇具趣味的问题,老冯今日将简要而直接地为您剖析一二。
实际上,若我们追溯至那个历史时期的真实状况,不难梳理出蒋介石坚守承诺的缘由:
原因之一:张学良将蒋介石安全送回南京后,蒋介石抵达南京后首要棘手的问题并非应对红军的数万之众,而是如何妥善处理张学良率领的二十万东北军。张学良抵达南京机场后即被蒋介石软禁,因此蒋介石最忧心的是如何妥善处理这支东北军,以防他们发生叛乱。实际上,蒋介石直至1937年6月才逐步完成了对二十万东北军的分化、瓦解和改编。尽管这一过程充满挑战,期间还发生了官兵的暴动,即所谓的“二二事件”,具体细节此处不再详述。蒋介石耗时半年终于平定东北军后,1937年6月,华北局势已趋于紧张,日本加速推进“华北独立运动”。7月7日,抗战爆发。退一步讲,即便蒋介石在瓦解东北军后计划再次进攻延安,也已无暇他顾,因为日本人的侵略已经迫在眉睫。
原因之二:蒋介石忧虑触怒苏联,恐致苏联军事支持中断。实则,西安事变推动了苏联与国民政府的协商,促成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起草。事变后,苏联对国民政府明确表示,若蒋介石停止内战,团结抗日,苏联将提供包括武器弹药在内的军事支持。苏联此举的动机何在?答案在于1936年11月25日,德国与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形成东西夹击苏联的战略,苏联因此感到不安。因此,蒋介石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与苏联的利益相吻合。对蒋介石而言,苏联承诺的军事支持对国民政府至关重要。鉴于抗日战争的必然性,蒋介石在此时为了苏联的援助,不愿与苏联交恶,故未再次出兵攻打延安。否则,一旦失去苏联的支持,未来对抗日本将面临更大挑战。
原因之三:西安事变,作为当时震惊海内外的重大事件,其经过被报纸、杂志、广播等媒体密集追踪报道。因此,“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过程中,在全国各大媒体上频繁亮相,不仅深入人心,更极大地提振了当时民众的士气。鉴于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全国上下,包括军事将领、各级官员,普遍形成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心理共识。预期因此,此刻若蒋介石忽然反悔,重整旗鼓,再次对延安发起围攻,此举不仅是对民意的严重违背,亦与当时绝大多数军事将领及各级官员的期待相悖,必将激起众怒,内乱的风险亦将大大增加。
原因之四:唯有抗击日本,方能确保自身安全。这是因为在他治下的民国时期,虽然表面上看似统一,但实际上,众多省份的军事和财政大权并未完全归属于中央,诸如刘湘、阎锡山、龙云等众多地方军阀各自为政,军令不统一。鉴于此,蒋介石不敢轻易再次集结大军进攻延安,因为他害怕西安事变的悲剧重演。
真相二
蒋汪“双簧”真假?
“你承担容易的任务,而我则面对艰难的挑战。”换言之,蒋介石坚定地投身于抗战事业,而汪精卫则扮演起“假装投降”的角色,试图迷惑日本侵略者。
此说法不成立。
演讲中的汪精卫
理由有三:
第一个理由:与蒋介石日记不符。
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毅然离开重庆,投奔敌方阵营。至22日,蒋介石在其日记中记录道:
“我国党国不幸,竟有此等无耻之辈。纵然他们心怀诚意与正义,终究无法与他们的狡猾与虚伪相提并论,实乃奸诈之极。注意:一、据接龙志舟来电,汪氏在离行前曾明确表示与敌对之倭人有约,拟在港进行和平协商,然而其糊涂与卑劣已至此地步,实已无可救药。二、汪氏离任后,对党、政、军及各地关系的影响。三、近日肝火旺盛,傲慢之气渐显,应特别警惕,以防不测。四、汪氏离任后,我国外交与对敌策略或受何影响?”
从蒋介石的日记中,我们得以窥见,蒋介石对汪精卫背叛国家、投靠敌方的行径,事先竟毫无所悉,而且,他对这一事件表现出了极度的愤慨。因此,所谓蒋介石与汪精卫“合演双簧”的说法,实无任何事实根据。
第二个理由:军统特工刺杀汪精卫于河内。
蒋介石对于汪精卫叛逃并投靠敌人的举动深感震怒。随即,军统派遣特工人员,由陈恭澍率领,前往越南河内执行刺杀汪精卫的任务。实际执行刺杀行动的日子定于1939年3月21日。然而,当天汪精卫侥幸逃过一劫,刺客误闯了错误的房间,反而将汪的亲戚兼助手曾仲鸣误杀。
此事亦鲜明昭示:所谓的蒋介石与汪精卫“双簧说”实属无稽之谈。
第三个理由:汪精卫背叛,损害蒋利益。
鉴于汪精卫当时身为国民党副总裁,其背叛祖国投向敌营,对全国抗战士气的负面影响极为深远,对广大将士的战斗意志构成了严重威胁。加之,汪精卫在沦陷区组建伪政府,对国军在沦陷区的情报与游击网络造成了巨大破坏。因此,汪精卫所谓的“双面戏码”投入成本过高,违背基本常理,其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真相三
蒋身边地下党包括谁?
蒋介石及其团队在情报工作上屡遭挫折,尤其是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彼时,蒋介石的核心幕僚安插了众多地下党的耳目,可谓无时无刻不在敌人的监视之下。夸张而言,蒋介石的任何举动均如同在明处上演,无所遁形。以下仅列举数例:
郭汝瑰:国民政府国防部作战厅的厅长,实则身负双重身份,系我党地下工作者。在内战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国民党军队的装备配置、兵力部署、编制序列以及作战策略等关键情报,均由他一手提供。其中,尤以那幅至关重要的“长江江防要图”最为引人注目,亦出自郭汝瑰之手。
吴石:国民政府国防部参谋次长,同时也是一位地下党员。在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正是他提供了国民党部队的兵力部署图。遗憾的是,吴石先生在台北英勇就义。
1950年6月10日,台北城内,吴石将军在庄严的气氛中签署了最后的判决,准备踏上前往刑场的路途。
葛亦远:此人为军统“十三太保”之成员,亦系地下党的一员。
熊向晖:胡宗南的机要秘书,实则我党地下工作者。正是由于他的情报支持,胡宗南屡次战役中屡遭败绩,多次策划对延安的突袭亦均告失败。
王黎夫:国民党军后勤部储备司的司长,实则我党地下工作者。在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无论是国民党军所拥有的粮草储备、被服物资,抑或是弹药存量,他都能如数家珍,这一切数据的提供与资料的搜集,均出自他之手。
傅秘书阎又文他不仅是地下党成员,更屡次提供关键情报与资料。
今天列举的,仅是冰山一角。
真相四
蒋以德报怨对日军
日本投降之际,侵华日军缴械投降。蒋介石随即确立了对日军的优待政策,此举当时被誉为“以德报怨”。在蒋介石的优惠政策下,逾百万的放下武器的侵华日军和日本侨民得以顺利返国,这一切显然与蒋介石的宽宏政策密不可分。
但疑问随之而生:蒋介石为何选择对日本人“以德报怨”?他为何会实施优待日本人的政策?这难道仅仅是出于他的仁慈之心,抑或是所谓的“妇人之仁”所致?
事实上,蒋介石当年对日本人的优待,基于两大考量:
第一个考虑:忧虑日军可能发起叛乱。尽管当年的一百多万侵华日军已投降并放下武器,但“放下武器”并不意味着所有武器都已收缴。实际上,仍有大量武器掌握在日军手中。因此,若对投降日军采取粗暴政策,将不利于妥善处理这批庞大的日军群体。鉴于此,制定优待政策显得更为现实可行,其目的在于顺利接收投降日军的武器和物资,而非仅仅因为蒋介石的仁慈之心。
根本博,曾任侵华日军的高级将领,于1949年协助国民革命军指挥了金门战役。
第二个考虑:蒋介石想讨好日本人。为何?因为蒋介石认为,侵华日军里面有很多能打仗的将领,对他有用。有什么用呢?答案是:对付八路军,也就是后来的解放军。后来的历史证明,蒋介石的这个政策确有成效,他确实成功笼络到一批日本将领,为他卖命,例如冈村宁次、根本博、富田直亮、山本亲雄、照屋林蔚、中尾一男、冈本秀彻等,名单很长,这些人后来到台湾,帮蒋介石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策划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