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咱今儿就坐这儿掰扯掰扯,新四军第三师咋就能从两千来号人,一路膨胀到三万多的大队伍。这事儿得从1941年说起,那年头抗战正掐着脖子过日子,日军在苏北烧杀抢掠跟疯了似的,新四军队伍也得跟着形势调整。第三师就这么挂牌成立了,师长兼政委是黄克诚——这位您听说过没?后来在朝鲜战场上跟美军掰手腕的主儿,那会儿就显露出不一样,打仗前总爱蹲在地图前琢磨半天,吃饭都捧着本《孙子兵法》。副师长刘震更实在,打仗时总冲在最前头,战士们都喊他“冲锋号”;还有洪学智,后来管全军后勤能把粮草管得比自家米缸还明白,这三个人搭伙,简直是天生的打仗班子。
这师的前身更有讲究,是八路军第五纵队。您想想,八路军那会儿在华北跟小鬼子周旋,突然分出一支队伍南下,这第五纵队就跟种子似的撒到苏北。刚成立时第三师就两千多人,可底下三个旅个个有来头。第七旅是从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改过来的,这第一支队最早能扒拉到115师教导第一旅的老底子,那可是叶挺独立团的正根儿,当年平型关打仗时就冲在最前头。第八旅是第五纵队第二支队变的,第二支队里头有不少人是秋收起义红二团的兵,毛主席当年在文家市挥旗那会儿,他们就在队列里举着红缨枪。第九旅更绝,直接来自第五纵队第三纵队,而第三纵队的老祖宗是红二十五军73师——那可是跟着徐海东在鄂豫皖爬雪山过草地的队伍,打仗不要命是出了名的。
您琢磨琢磨,这几支队伍凑一块儿,那简直是把红军时期的硬骨头都攒一块儿了。就像咱老家砌墙,地基是老辈儿用石头夯的,往上垒砖能不结实?第三师刚到苏北那会儿,日子过得苦啊,缺枪少弹,吃的是红薯干,穿的是露脚趾的破鞋。可就凭这股子红军老底子的狠劲,他们在盐城、阜宁一带跟鬼子干了几仗——记得有回夜袭日军炮楼,彭明治带着第七旅摸黑爬云梯,一个战士摔断了腿还死死抱着炸药包,最后把炮楼掀了个底朝天。老百姓听说了,半夜揣着热乎的红薯来慰问,有个老太太拉着战士的手掉眼泪:“你们可算来了,咱老百姓有盼头了。”
要说队伍咋壮大,关键还在兵源上。抗战那会儿扩军不像现在发传单,得靠老百姓真心实意跟着你干。第三师占着苏北这块宝地,水网密布,庄稼长得好,老百姓本来就恨透了鬼子——家里粮食被抢光,闺女被糟蹋,哪能不跟队伍一条心?他们打鬼子从不含糊,打涟水的时候,刘震带着第八旅跟鬼子拼刺刀,一个连一百多号人,最后只剩三十多个,硬是把鬼子的增援部队堵在河边上。老百姓看了直竖大拇指:“这样的队伍,咱儿子的命交上去值!”
还有个关键,他们兼领苏北军区。您别小看这二级军区,底下县大队、区小队、民兵连多的是。那时候苏北的村子,几乎每个庄都有民兵队,农闲时练投弹,农忙时帮着看粮仓。这些民兵平时种地,鬼子一来就抄家伙跟队伍跑。第三师就把这些精壮的小伙子挑出来训练,教他们打步枪、扔手榴弹,不出仨月就能编进主力部队。我有个远房表叔,当年就是区小队的,后来成了第九旅的机枪手,他总说:“咱不是为了当兵而当兵,是要把鬼子赶出咱的家门。”
到了1945年抗战胜利,第三师已经攒到两万八千多人。这时候日本刚投降,蒋介石那边就开始抢地盘,中央一看东北那块儿工业基础好,赶紧让第三师去东北发展。这一路可不容易,从苏北走到东北,得翻山越岭过封锁线,沿途不断有战士累倒、生病,可队伍愣是没散——为啥?因为每到一个村子,老百姓都往队伍里塞粮食、塞衣服,有个小媳妇把自己刚织的棉裤硬塞给战士,说:“穿着暖和,别冻着咱的队伍。”
到了东北,队伍一下涌进来不少关内的进步青年,还有收编的土匪、地方武装,人数蹭蹭涨到三万七千多。可去东北得打仗,得轻装,那些年龄大的、身体弱的,还有机关里的勤杂人员,该精简的精简,最后实际到东北的是三万五千人。这时候的第三师,底下已经扩成了四个旅——第七、第八、第十旅,还有个独立旅,外加三个特务团,架子比刚成立时大了好几倍,打仗也更硬气了。
您要问我,第三师为啥能这么壮大?我觉着就仨字儿:根子硬、人心齐。根子硬是老红军血脉在那儿撑着,老百姓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乌合之众;人心齐是战士们知道为啥而战,老百姓知道跟着谁能过好日子。就像咱村里的老槐树,根扎得深,枝叶才能长得茂。第三师从两千到三万,不是靠嘴皮子吹出来的,是拿命堆出来的,是老百姓用热炕头、红薯饭捧出来的,更是那些牺牲的战士用热血浇出来的。
现在想想,那些在苏北战场上倒下的战士,那些连名字都没留下的民兵,他们图啥?不就图个让咱中国人能挺直腰杆子,在自家地里种庄稼,娃娃能在学堂里读书。第三师的壮大,其实就是中国老百姓心声的缩影——谁对咱好,咱就跟着谁;谁能让咱活得像个人,咱就为谁拼命。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