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热线电话:
爱电竞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爱电竞 > 爱电竞介绍 >

网约车评分压榨司机,老人打车难上加难,滴滴抽成究竟去了哪?

爱电竞介绍 点击次数:197 发布日期:2025-07-13 05:42

咱们身边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好像路上的网约车、出租车越来越多了,但真到自己想在路边招手打个车的时候,却发现比以前难多了。

有时候看着一辆辆空车从面前开过去,司机却连连摆手,让人心里直犯嘀咕。

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那些开车的师傅们,一个个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一天到晚手机不离手,仿佛被什么东西给牢牢拴住了。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每次打车付的钱,除了到司机师傅手里,剩下的那部分平台抽成,又都流到哪里去了?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一聊这网约车江湖里,司机、乘客和平台之间这本难念的经。

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凌晨的街头本应是出租车司机们收获的黄金时段。

可一位姓王的老司机却说,他开着车跑了两个小时,手机里的滴滴平台派了两单,都是起步价的活儿。

刨去平台抽走的百分之八,再减掉每天都要交给出租车公司的“份子钱”,最后算下来,两个小时的辛苦,换来的收入还不到三十块钱。

这数字听着,确实让人觉得心酸。

有人可能会想,既然平台的单子不挣钱,那为什么不挑一挑,或者干脆多接点路边招手的客人呢?

现实情况是,现在的司机们,已经不敢这么做了。

问题的根源,在于平台设计的一套严密的评分系统。

这套系统就像一个无形的指挥棒,把司机的收入和平台的规则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简单来说,司机的服务分数,直接和他的接单数量、在线时长挂钩。

你想接到那些路程远、收益高的“好单子”吗?

那就必须保持一个高的分数。

而维持高分的方法,就是不能挑活儿,不管平台派什么单,哪怕是又短又不挣钱的起步价单,也得接。

同时,还得保证长时间开着手机应用在线,哪怕没有客人,也得“挂着”,让平台知道你随时在待命。

这还不是全部。

为了确保司机是本人在开车,平台还设置了一个不定时的“自拍认证”功能。

系统会突然弹出一个要求,让司机立即对着手机摄像头拍张照上传。

这个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安全,可以理解。

但对于一天十几个小时都在路上高度紧张的司机来说,这就成了一种持续的压力。

可能刚端起饭碗扒拉两口,或者中途想上个厕所,都得提心吊胆地看着手机,生怕错过认证。

一旦忘记拍了,或者拍晚了,结果就是扣分。

一位司机师傅说,因为一次疏忽被扣掉3分,他可能需要勤勤恳-恳跑上整整一个月,才能把这失去的分数给挣回来。

在这一整个月里,他能接到的好单子就会明显变少。

在这样的规则下,谁还敢轻易去接一个路边的扬招客人呢?

因为接了路边客,万一平台正好派来一个线上订单,你选择取消,同样面临扣分的风险。

于是,一个曾经普遍的现象就变得越来越少见:本该服务于大众的出租车,却对路边的招手视而不见。

科技本应是工具,但在这里,它更像一根隐形的绳索,把司机牢牢地拴在了方向盘和手机屏幕之间。

说完了司机师傅们的困境,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我们支付的车费里,那笔不低的平台抽成,到底去哪儿了?

根据一些业内人士和司机的说法,出租车接入平台,抽成大约在8%左右,而私家车跑网约车,抽成比例要高得多,有的说法是高达30%。

滴滴官方也曾公布过数据,说全国的平均抽成比例在19%左右,并解释说这里面包含了给乘客的各种优惠补贴、给司机的奖励、平台的日常运营、技术研发和安全保障等成本。

不管具体的数字是多少,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平台从每一笔交易中都拿走了相当可观的一部分利润。

那么,这笔巨额的资金,最终流向了哪里?

答案,或许可以从滴滴的财务报表中找到一些线索。

滴滴的业务版图,主要可以分为两大块。

一块是它在中国内地已经占据绝对优势、非常成熟的出行服务业务;另一块,则是它在海外市场以及其他一些新领域的探索性业务,比如自动驾驶、货运等等。

我们来看一组公开的财务数据,对比非常鲜明:在2023年,滴滴的中国出行业务实现了超过90亿元人民币的调整后息税前利润,这说明它在国内市场有着极强的盈利能力。

然而,在同一时期,它的国际业务却亏损了大约18亿元。

时间来到2024年第一季度,这个趋势变得更加突出:中国出行业务的利润达到了31亿元,而国际业务和其他业务加起来的亏损额,竟然也高达30亿元。

这些数字告诉我们一个很直白的事实:滴滴正在用它在中国市场赚到的钱,去填补和支撑它在海外市场的扩张以及其他新业务的亏损。

这就好比一个大集团,最核心、最能赚钱的部门所创造的利润,没有完全用来改善这个部门员工的待遇或者提升核心产品的服务质量,而是被大量地输送到了那些还在烧钱、前途未卜的新项目上。

所以,当司机师傅们抱怨挣得少、乘客觉得车费不便宜的时候,我们支付的钱,有相当一部分可能已经跨过重洋,变成了滴滴在全球市场上攻城略地的“军费”。

这在商业战略上或许无可厚厚非,但对于每一个在国内辛苦奔波的司机和付费的乘客来说,感受可能就复杂得多了。

在这场围绕着效率、利润和市场份额的博弈中,还有一个群体的感受常常被忽略,那就是我们的长辈们,那些不太会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和各种App的老年人。

在过去,他们出门打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只需要在路边站一会儿,伸出手,总会有亮着“空车”顶灯的出租车为他们停下。

这是一种简单、直接、可靠的出行方式。

但现在,情况变了。

当绝大多数司机都被平台的评分和接单系统“绑架”后,他们不敢轻易地为路边的扬招而停留。

那些我们看到的亮着顶灯的车,很多时候并不是“空车”,而是正在前往接一位线上订单的乘客。

科技的进步,为大多数人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无形中在老年人面前筑起了一道“数字鸿沟”。

当整个城市的出行生态都向着线上化、App化快速演进时,那些跟不上节奏的人,他们的需求就被边缘化了。

这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

一个城市的温度,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它如何对待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体。

如今的局面,似乎陷入了一种僵持。

司机们为了分数和生计,不得不接受平台的严苛规则,身心俱疲;乘客们,尤其是老年人,发现传统的打车方式越来越行不通;而平台为了维持其庞大的商业版图和未来的发展,似乎只能不断地从现有的业务中汲取利润。

我们看到,一些出租车的停车场里,空置的车辆越来越多,一些干了一辈子的老司机因为感觉撑不下去而选择离开。

有人分析,随着平台利润率的提升,未来的走向无非是两个:要么让司机跑更多的单,要么让乘客付更多的钱。

对于消费者来说,可选择的平台就那么几个,价格未来的走向,谁也说不准。

正如一位老司机感叹的那样,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愿意开出租车的人,恐怕只会越来越少。

爱电竞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