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四川自贡的崖壁下,35岁的闵亨才用红砖砌出了一个"小宇宙"。这个被命名为"黑洞"的居所拥有太阳、月亮造型的镂空窗棂,门上"独善其身"的红色题字格外醒目。百平方米的空间里,洗衣机、冰箱、电视一应俱全,水电气全通,却保持着每月仅300-500元的极致开支记录。这场持续五年的生活实验背后,是35万元债务与一个年轻人对生存方式的重新定义。
从都市创业到崖洞隐居
闵亨才的人生轨迹充满跌宕:10岁丧父,14岁外出谋生,曾在北京装宽带、在上海开网约车,也经历过数字货币创业失败。2020年,背负35万银行债务的他回到故乡,在集体所有的崖壁空地上搭建起这个特殊居所。"夏季27℃、冬季15℃"的天然恒温环境,让他找到了物质精简与精神舒适的平衡点。通过自媒体创作和与兄长合作的"隐居体验"项目,他维持着月入千元左右的"抹得平"状态。
现代化"洞穴"里的生存经济学
这个看似原始的居所实则充满现代智慧:太阳能供电系统后来升级为市政电网,煤气罐解决烹饪需求,崖壁作为天然屋顶省去建房成本。闵亨才将开销压缩至极致——主要支出仅是三餐,家电多为二手,衣物来自捐赠。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都市生活的消费惯性:仅房租一项就远超他全部月支出。这种反差吸引数十名粉丝付费体验,也引发关于"低欲望生存是否等同于躺平"的争论。
争议中的生活方式选择
当地镇政府确认其居住行为处于"管理空白",但持续预警地质灾害风险。网友观点两极:批评者质疑"壮年不务工"是逃避债务责任,支持者则认为他创造了"负债时代的生存样本"。闵亨才的回应颇具哲学意味:"活在自己感觉舒适的空间里,比活在别人的期待中更重要。"
这个红砖砌就的"黑洞",既是债务压力下的无奈选择,也是对主流生活方式的温柔反抗。当现代隐居遇上短视频时代,闵亨才的案例暴露出传统债务解决方案的局限性,也展现了个体在系统困境中另辟蹊径的可能。随着地方政府持续监测崖体安全,这场生活实验的未来仍充满变数,但它已为当代青年提供了一面反思物质与自由关系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