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玉山那场仗,不是单纯的打赢打输,而是生与死的较量,800个人冲出包围,16位干部各自有各自的命运。
有些人在炮火中蒸发,有些人咬牙坚持到最后,跻身共和国将军行列,还有一些人,冲出去后再也没回来,直接从党史里消失了。
1934年冬天,浙皖交界那儿冷得像冰箱,红十军团就像被夹在两片馄饨皮里,正想着如何撕开这道包子。
到了11月,江西德兴那边跟红十军合成了一堆,变成了红十军团,负责的是刘畴西当团长,乐少华担任政委,参谋长是个叫粟裕的,还有刘英在做政治部的头儿。
中革军委的文件明明白白地写着,这次编队是为了听从中央的安排,北上打鬼子,还要配合咱们的大部队!
现实真是不留情!1934年12月14日,谭家桥那场战役搞得一团糟,红十九师的头儿寻淮洲直接送命了。
这场战争打得真是够呛,敌人像苍蝇一样围着咱们转,红军的子弹都用光了,粮食也没得吃。寻淮洲可是红军里最年轻的大头目,他牺牲时才不到23岁,真是可惜!
打完仗后,红十军团简直像被雷劈了一样,士兵少得可怜,武器成了废铁,医护条件差得吓人,部队只好奔向浙赣交界,希望在闽浙赣苏区找个落脚的地方。
国民党反应飞快,调出两个师、三个旅和两个团,足足两万多兵在怀玉山围成了个五层的“拦路虎”!
到1935年1月,红十军团就剩下800来号人,情况更糟的是,指挥老大杨尚奎直接消失了,参谋部也瘫了,队伍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转,没有吃的,也没人来救。
在关键时刻,粟裕一声不吭地站了出来,他哪儿也没去吼叫,也没和人争辩,直接和刘英搭伙,迅速把能动的兵力凑到一起,还实地查看了地形,给突围出个路子。
那几天,粟裕根本没眯过眼,白天瞅着敌人的动静,晚上找人开会商量事儿,1月12号,开始突围了!
刚出门的时候,部队里有300多号子受了伤的,剩下的500多人分成了三个队伍,粟裕领着冲在前头,刘英则稳稳当当地在中间站位。
每个小队都得指定一个联系员、前头领队和后卫,背伤员的得成对儿,两人一块轮流背着。
白天睡觉晚上溜达,躲过了多少枪声跟火光,第一夜逃出来时,冷得跟冰箱似的,许多人耳朵和脚趾都给冻没了!
锋头那帮子在高岭岭跟敌人的骑士小队碰了面,没打起来,偷偷摸摸溜过了封锁线,这围着转的事儿整整花了五天四夜,2月初,部队在浙西南齐齐聚上伙。
粟裕一拍脑袋,哗啦啦把800人捞了回来,还顺带把红十军的最后一根筋也留住了!
跟着粟裕混出来的红十军团干部不多,能记得名字的就更稀罕了。
根据《粟裕的故事书》和《刘英烈士的回忆册》的对比,能明确查到突围干事有16个,他们的经历,大部分都是从这次人生转折开始的。
粟裕那小子,红十军团的参谋头儿,逃出来后继续指挥,成了浙西南挺进师的老大,在战斗结束后大家都管他叫“常胜将军”,他的战绩写得啪啪响!
刘英,政治部的大佬,革命初期的工人头儿,在突围的时候把思想动员和后勤打理得井井有条,后来成了挺进师的政委,那队伍的灵魂人物就是他!
王蕴瑞,曾是红十九师57团的团长,作战如同开挂一般,简直是突围行动的策划高手。1935年他在斋郎打拼,结果伤得不轻,只好回到河北老家休养,抗战一爆发,他又火速回归战场,最后在1955年荣升少将在军衔上叼了个大海鲜!
赵春和,那个原红十九师某团的参谋大头,突围之后就当上了挺进师的作战智囊。结果在1936年秋天,他在浙东跟敌人打架的时候,不小心就失踪了!
政工系统里那几个家伙:黄富武、涂振农、宗孟平和张文碧,后来一个个升都升到挺进师的政治部主任、副主任和组织科长了!
宗孟平小伙子,早早就上了“战斗班”,1935年6月在龙泉宝溪被抓后,就铁骨铮铮地卒去,才28岁呢。
张文碧咱们这位老大爷,一直撑到新中国成立,混了个少将的头衔,直到2008年才索性闭了眼,是这一帮干部里活得最久的一个!
后勤单位里,刘达云负责采购米面油,张友昆管卫生扫荡,谢文清当了个没收大队长!
伙计们肩头扛着米袋子,捧着药箱,在混战中压力山大。刘达云在1936年和部队失联;张友昆1937年精神崩了,干脆自己跑回江西,再也不掺和革命的事儿了。
龙跃,原本是在保卫局混日子的官员,后来摇身一变当上了温州军分区的头头。
在突围的时候,他负责把队伍藏起来,还确保机密不泄露,尤其稳重,真是少数有地方统战经验的老油条,建国之后还当了不少要职呢。
宗益寿,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是给老奶奶买补品的!
还有些基层官儿,比如宣传的王屏和政工的姚阿宝,他们在突围的时候都留下了英名,可惜,在后来的浙南游击战中,很多人都没能活下来。
打破包围后,粟裕在浙西南火速重整队伍,可惜伤员一大堆,能打仗的只剩下五百多个兄弟了。
这组织就跟个过年时的乱炖一样:有个迫击炮连,可就是缺那颗炮弹;还有个机枪连,结果是口袋空空;一个红二十一师的五连壮丁,一百多号人,其余的全是政治部、供给部、保卫局抽调来的杂牌军!
为了让打仗更有效率,粟裕把部队分成三个活跃的小队,分散在遂昌、龙泉、庆元和松阳那一块儿搞游击,这就是后来挺进师的雏形啊!
浙江西南的山高林密,根本不适合大规模部队活动,但特别适合搞隐秘的小动作。突围出来的干部就像被风吹散的小鸟,分别跑到各个小组里,当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每次打完仗,都得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
不少人打了几场就跪了,成功逃跑并不代表能安然无恙,而是进入了更长久、更艰难的拼命斗争。
走过三年游击战的干部们,突围了只是开头,真正的“大山捡人”才刚开始!
1935年2月,红军在浙西南搞了个队伍,师长是粟裕,政委是刘英,底下有四个大队和两个小分队,加起来千把号人。
任务就是要清楚:咱们要以仙霞岭为主心骨,搞个苏区出来,把敌人的兵力给压制住!
第一次打仗是在斋郎,1935年4月28号,敌军三千人来袭,粟裕在那儿埋伏,大干了三天三夜,把敌人打得头破血流,干掉了一百多人,挺进师头一回战斗就赢了,士气涨得飞起!
亏得够呛的!
政委刘英的好兄弟王维信被敌人下了两颗炸弹,后果不幸,在斋郎岭背后牺牲。这场战斗之后,挺进师变成了小规模游击队,转悠在丽水、龙泉和庆元一带。
干部们开始各自忙活,宗孟平在龙泉宝溪被围得水泄不通,护着战士跑出去结果自己中弹挂了,消息一传到总部,刘英整整给自己闭嘴了一天。
王屏、杨干凡、朱宝芬、方志富等老哥们也在浙西南的山里帮助小伙伴时不幸牺牲,尸体都消失了,只有他们的英雄事迹靠人传人留存。
有些官员扛不住,张友昆因为老妈去世,情绪大起大落,1937年冬天在松阳失踪了,几个月后竟然跑回江西老家。
王蕴瑞这小子,简直就是个走到哪儿都能把人逗笑的开心果!
王蕴瑞得了不轻的疟疾,烧得像火炉似的,1935年9月败退回河北,之后抗战一来就又回到了队伍里。
供应线咋这么难搞,刘达云一次粮食运输时迷路了,像消失了一样,赵春和、姚阿宝在龙泉山打仗也失踪了,至今没回来!
熬过去的,全靠信仰撑着!张文碧几回受伤,腿上还中弹,居然继续上场拼搏!
后来被派到浙南游击队,一直干到1949年才跟着部队飘去福建。
谢文清和龙跃几个小子专门负责抢人家东西、保护地方,确保经济活命的关键。
到1936年年底,挺进师的人数少得可怜,甚至连三百都不到,天天在山里乱跑,根本没个固定的营地。干部们用小秘密交流,晚上靠狗皮灯看地图,白天则藏在山洞里写标语。
每一个熬到第二年的干部,都是个传奇人物!
突围的干部们最后咋样,历史上也没怎么记载清楚。在1938年3月,形势一变,中央指令粟裕带队北上皖南去找新四军。临走前,他跟刘英整整熬了一夜,可两个人的意见丝毫不搭调。
最后定了,粟裕走人,刘英留下,挺进师就像分了个饼一样!
刘英在浙江扎根,召集剩下的队伍继续干仗。到了1938年5月,他当了中共浙江省委的大头目,9月又换了个书记职位。这时情况更加棘手,敌人搞得复杂不说,还有不少叛徒在里面捣鬼。
刘英,那个总把自己当成明星的人。
1942年2月8号,温州被捉了;到5月18号,在永康方岩的刑场上壮烈牺牲,享年37岁。
这场突围里,最年轻的政治工作者张文碧一直活到2008年,后来当上了共和国的将军;而王蕴瑞在战争结束后回到了部队,1955年荣升为少将。
谢文清和龙跃先后加入了地方当官的行列,建国后在温州和丽水忙活了个多年。
回头瞅瞅这16位冲出去的干部:
八位英雄为国捐躯,宗孟平、王维信、朱宝芬、方志富、王屏、杨干凡、杨金山与许信焜都已无踪;张友昆、赵春和、姚阿宝、刘达云则选择了离队。王蕴瑞和张文碧喜获少将军衔;龙跃与谢文清坚持到新中国成立后投身地方工作。这些名字,大部分连教科书上都难找,更别提照片了,但他们曾在险峻山岭间,用性命和热血扬起了不倒的红旗!
老粟晚年说过:“英雄打了不少仗,能活下来的,就是一两个。”
这不是文学创作,而是数据分析。那年突围的干部,十个人里有九个要么战死在外,要么生病离去,或者直接失踪了!
浙西南那三年打游击,真是摊上了最难的一块地儿,没吃的、没武器、连个帮手都没有,全靠人拼命。
靠信仰,靠拼劲,靠领头羊带动!
今儿个瞅瞅这些官儿的命运,看到的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赢或死,而是一条条在时代洪流里被压得平平却依然咬牙坚持的生命线。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