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热线电话:
爱电竞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爱电竞 > 新闻动态 >

开放三胎反响冷淡,生育率跌谷底,专家放话:不生就扣钱

新闻动态 点击次数:65 发布日期:2025-07-12 14:13

看到咱们国家最新的人口数据,真是让人心头一紧。

去年才954万新生儿,比前些年直接打了个大对折还不止。

更扎心的是,这一年里,离开的人比新来的还多,自然增长率成了负的,-0.99‰。

这可不是小波动,意味着咱中国的人口总量,真真切切开始往下走了。

这跟以前担心人多负担重的局面,完全是调了个个儿。

大家自己看看周围,家里长辈长寿的比例越来越高了吧?

有预测说,等再过二十多年,到2050年,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数量会飙升到接近1.6亿人。

反过来看干活的中青年人,预计在未来这二十年,要减少整整2个亿,想想都觉得负担沉甸甸。

这可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咱们这代人马上就要碰上的大难题。

专家们掰着指头算过,就照现在这趋势下去,到了2035年左右,干活的人压力山大,差不多每两个上班的青壮年,就得负担一个老人的养老。

想想咱们父母年轻时,大概是十个养一个吧?

这变化实在太大太快了。

过去几年咱们也不是没想过办法。

2016年放开“全面二孩”,本来指望能迎来一波生育小高峰。

头一年确实有点起色,冲到了1786万,但后来的发展大家都看到了,那就是持续地下滑、下滑、再下滑。

去年只剩954万,简直是在坐滑梯。

背后的关键数字,总和生育率,更吓人。

这个数字简单说就是一个女性一辈子平均生几个娃。

要保证人口不减少,得维持在2.1左右才行(考虑一些娃可能夭折的情况)。

可我们现在呢?

只有1.3左右,比咱们印象中生育率低得厉害的日本、韩国还要低一截。

这差距,挺大的。

为啥年轻人不爱生娃了?

一方面,能生娃的女同志总量就在减少。

人口普查的数据很清楚,10年前的2010年,育龄妇女3.8个亿,到2020年“七普”时就掉到了3.4亿,未来十年这个数字还会接着降。

但这还不是唯一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年轻人自己生娃的想法变淡了。

那些针对90后、00后的调查,结果挺实在:打算生俩娃以上的比例,连三成都不到。

还有差不多两成的年轻人干脆就说“一个也不想要”。

这可不是老一辈人那会儿普遍觉得的“多子多福”了。

面对这么个“人越来越少,老越来越多”的硬骨头,各路专家教授们也急啊,琢磨着各种招儿。

最近厦大赵燕菁教授提出的一个方案,在网上吵翻天了。

他说呀,得把养老金的多少跟生孩子的数量绑在一块儿。

按他的逻辑,生的孩子多,等于给未来提供了更多交养老保险的劳动者,支撑了整个养老体系,贡献大,那老了自然应该多拿养老金回报。

反过来说,不生或者少生孩子的,对体系的贡献相对“小”,那养老金就该相应下调甚至少给点。

这个主意听起来好像有那么点因果关系联系?

但这个建议一出来,网上就炸锅了,尤其很多年轻女性,反应特别激烈。

仔细想想,里面确实有不少值得好好掰扯的问题。

首先,这个建议好像把养老金这事儿给整拧巴了。

养老金是什么?

说白了,就是咱们上班时候自己掏一部分工资(比如个人缴的那8%),加上单位给掏的那部分(好比那16%),存起来,等老了干不动了再按月领回来,这就是个延迟支付。

它的根本,是基于你上班时的付出和缴费积累的。

它并不是国家对“好公民”生娃行为的奖金。

如果按赵教授说的,直接把养老金多少跟生了几个娃挂钩,那等于把养老金这笔你本来自己存的钱,按别的标准重新分配了。

就像有网友调侃的,“这不等于拿我自个儿存的钱,去奖励别人吗?”

第二个问题更现实,特别对女性来说。

生娃养娃,对妈妈事业的冲击有多大,有目共睹。

各种调查都显示,女性因为生娃带娃耽误工作的平均时长接近两年。

这段时间收入下降、升职机会错过,都是实实在在的损失。

你现在还要说,因为她们生了娃(或者没生够),将来退休金还得多拿或少拿?

这不等于在她们已经付出了巨大的职业和收入代价之后,又在养老问题上再来补一刀?

要真这么干,公平吗?

很多女性朋友听了这提议直摇头,“这意思是让女人两头吃亏呗?

又耽误工作赚钱,老了养老金还要受影响?”

网友们的吐槽虽然不客气,但这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再者,这个思路是不是把“不愿生娃”想得太简单了?

好像全是个人的自由选择,甚至是自私?

但实际情况复杂得多。

全国妇联有项调查说得挺明白:超过六成的育龄女性其实非常想生,但不敢生或者只想生一个,主要的顾虑是啥?

经济压力山大啊!

养不起、供不起!

然后就是社会支持不够,比如单位里因为你要备孕生孩子就给你“穿小鞋”,或者找不到人、找不到可靠地方帮你带孩子等等。

面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沉重负担,用“不给够养老金”来威胁和惩罚那些因为压力大而不敢生的人,真能管用吗?

有网友打了个形象的比方:“人家都被压得快趴下了,你还嫌人家不够累,再踹一脚,让他跑快点?”

这逻辑说不过去吧。

更得想想那些特殊群体。

比如那些因为身体原因确实无法生育的夫妇,比例还不低,育龄人口里保守估计也有10-15%。

再比如,有些有担当的人为了照顾病重亲人,牺牲了自己成家生子的机会。

对于他们,仅仅因为“没有下一代纳税人”,就在晚年还要被扣减养老金?

这事儿怎么想都觉得于心不忍,甚至可以说是雪上加霜的伤害。

养老保障系统应该追求的是公平、是托底、是尊重每个人的生活轨迹,而不是变成一个操控人们生育选择的工具。

用养老金来要挟人,只会让人心更凉,社会更分裂。

抛开这些争论本身,咱们把视线拉回到最扎心的现实里。

关于“下调养老金”这个说法,很多普通老百姓,特别是生活压力大的人群,反应更直接:“养老金都没有,下调什么?”

这话听起来既扎心又真实。

人社部的数字摆在那儿呢,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大概3.8亿人,可同期全国有7.5亿多人是靠工作吃饭的。

这中间可隔着接近一半人啊!

他们要么是个体户、小生意人,要么是打零工、做自由职业的,或者是在小公司小工厂里谋生,总之,没有或者没条件纳入这个体系。

这些人老了,能指望上国家发的养老金吗?

恐怕非常难。

农村的情况更是看着让人心酸。

虽然国家确实建立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可农村老人每个月能领到的钱,普遍就一两百块,有些偏点的地方听说才几十块。

这点钱在物价不断上涨的今天,买菜买米都紧巴巴,生病买药更是捉襟见肘。

对他们来说,所谓“下调”就是个不存在的概念。

日子眼面前都过得紧紧巴巴,哪还有心情和精力去盘算几十年后养老金会不会被扣?

再说说那些现在特别火的灵活就业群体。

外卖小哥、网约车师傅、各种直播带货的主播们,队伍越来越庞大。

他们很多人收入不稳定,有时候好,有时候几天没单子,自己全额缴纳社保费感觉负担不轻,所以很多人干脆就不交了,或者只交最最低档应付一下。

有统计显示,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也就三成左右。

这意味着他们中的大多数,老年生活来源是个大问题。

他们今天还在为下一顿、下一份收入发愁呢,你跟他说“不生娃将来养老金给你降”?

这建议对他们来说,实在太遥远也太不切实际了,只会让人觉得专家太不了解民间疾苦。

所以啊,真要想解决年轻人不爱生娃这个难题,咱们必须得直击要害,盯着那些真正拦住年轻人脚步的因素狠下功夫。

最核心的就是钱的问题。

得实实在在地降低生育和抚养的成本。

这事儿光喊口号不行,得动真格。

比如婴幼儿托管,0到3岁宝宝的需求有多大?

托育机构却少得可怜。

之前有报道说覆盖率还不到5%,这怎么能行?

看人家发达国家普遍能做到30%甚至50%。

建设大量安全、可靠、价格普通家庭能承受的托儿所、幼儿园,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另外,教育成本太高了,各种补习班、学区房压力重如泰山,政府能不能加把劲,提高点补贴,给家长们喘口气的空间?

让养孩子至少在经济上不那么绝望。

保障女性权益也同等重要。

现在有多少女同胞在单位里,因为担心要生孩子、休产假,就失去了晋升机会,或者面试时被HR有意无意地问生育计划?

这些职场歧视必须狠狠整治。

产假制度设计也要更贴心一点,光给个产假不够,能不能考虑延长育儿假?

特别是多孩家庭。

鼓励企业设置更灵活的工作时间、允许部分工作线上完成?

总之就是想尽办法,别逼着女同胞非要走一条二选一的绝路:要么生娃养家牺牲工作?

要么扑到工作放弃家庭梦?

这太残酷了。

让女性在职业和育儿上更容易找到平衡点,她们才更有信心考虑生娃。

养老体系本身的完善,长远看也是给年轻人松绑。

父母辈的养老保障更到位、服务更周全(也就是所谓的“银发经济”搞得好),年轻人才能稍微从照顾老人的负担里腾出点手,把本就不多的精力和资源,更多投入到抚育下一代上。

自己感觉有保障了,才敢想着给下一代提供保障。

说到底,生不生孩子、生几个,这确实是每个家庭关起门来自己的决定。

但是,能不能让年轻夫妻们在做这个极其私人的决定时,感觉压力不那么大,后顾之忧不那么深?

这绝对是整个社会必须一起使劲的公共大事。

提高生育率的关键,根本就不在于用未来的养老金去吓唬人、威胁人,那是逼人硬着头皮生孩子。

真正的出路在于,咱们得一起努力,给年轻人营造一个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经济负担轻一点,时间安排上宽松一点,权益保障上牢靠一点。

这样才能让年轻人觉得,生育不再是沉重的负担或巨大的冒险,而是一种对未来有底气的选择,是充满希望、值得期待的幸福体验。

所以说,像“不生孩子就下调养老金”这样过于简单粗暴的建议,出发点也许是着急想解决问题,但冷静下来看看,它非但不太可能真正撬动低生育率这块巨石,还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激化矛盾,伤害弱势群体。

咱们想彻底走出人口挑战的困局,真得耐下性子,回归现实,好好理解、认真解决年轻人现在面临的、压在身上的每一道坎儿。

通过扎扎实实的社会改革去减轻生育、养育、工作、养老这环环相扣的压力。

只有把支撑的环境搭好了,让选择生育成为一件相对从容、更有安全感的事情,大家自然才更有心力去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说白了,国家和社会需要做的,不是举起“罚单”,而是该稳稳地递上一张更牢固的“安全网”,一份实打实的“支持礼包”。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