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清晨,张女士的家人和许多村民一样,带着对新一天丰收的期盼,起早到自家承包的山药田里劳作。可这一切会骤然改变,命运就在不经意的一刻将灾难推到了这个普通农家门口。真要说起来,触电事故在农村也不是常有的事,毕竟大家都知道电有多危险,可这一回,却是两条鲜活的生命在一串不起眼的铁丝之间定格。两个年富力强的兄弟,一个38岁,一个35岁,刚好是家庭的顶梁柱,都有自己的孩子,父母还在,他们肩上的担子何其沉重。出事那天,哥哥去田里劳作,到饭点都没回家,家里人觉得不对劲,赶忙给他打电话却无人接。这个场景,几乎能让每个有亲人的人感到心惊——你一直以为他会回来吃饭,结果偏偏这一顿饭成了人生决别。
弟弟带着些许焦虑和侥幸,赶去地里也遇上了厄运。他看到哥哥倒在地头,心里那种冲动就像考试遇到难题一样,既害怕又忍不住要上前帮忙。结果,二弟还没靠近哥哥,就又被触电击倒。父亲随后赶到现场,听到两个孩子的惨叫,这种场景简直是每位父母的噩梦。如果你经历过亲人突发意外,想必那种心头悬着的痛你再清楚不过。父亲用手去摸田里的铁丝,立刻也被电了一下,这才慌乱地拨通电力部门的电话请求关闸。没关闸前,大人们谁都不敢走近孩子。事后,医生宣布孩子们已经离世,留下的只剩家人内心的支离破碎。
说起触电的原因,张女士一家至今还满腹疑问。电击伤最明显的地方在手心和身体多处,事故约发生在田里380伏的高压线附近。两人触电时间间隔约一小时,看起来仿佛有了时间让人发现、拯救,可偏偏漏电保护器却毫无作用。按国家标准,地下埋设的电线最浅也要下挖1米,实际测量却只有50厘米,这跟小孩子玩跳远一样,标准线都没踩到,怎么能让大人安心?家里人说起这个细节,语气里充满了无力和愤怒。如果当地电力部门多留心一点,起码安装了警示牌,哪怕多查一查隐患,或许这两个家庭不会陷入悲剧。事发前一晚下雨,地下线漏电,导到了农民日常拉扯的钢丝上。哥哥在田里干活时拉铁丝,电从手心穿过全身,瞬间夺去性命。弟弟因为隔着一行地、也试图拉铁丝过去帮忙,结果被电流击倒,更是痛上加痛。邻近村庄其实早在前一个月也发生过类似事情,据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正是这一系列的惨剧才让整个县城开始排查农电安全隐患。这不是一句“事后诸葛亮”能够安慰的——每一份安全警示都是一次生命的代价换来的。
家属事后奔波于政府、电力局和法院之间,只为给亡故的亲人争取合理赔偿和公正的答复。他们并不渴望什么天价补偿,只希望自己的权益能被尊重、亲人的去世有个说法。两个兄弟背负着家庭和债务,留下四位孩子和年迈的父母。为了种山药,他们承包土地,本想靠双手有个好收成,最后却成了安全漏洞的牺牲品。县政府和村委会都很痛心,电力局先行垫付了20万元丧葬和生活费用,但后续问题还是建议家属走司法程序解决。这种事情说起来不起眼,真正落到谁家头上,都是天崩地裂。
更让家人不解的是,事发地点的地埋线其实是附近十几户农民自发铺设用于浇地的,连接的是供电局的变压器。变压器本该有漏电保护装置,事故发生时却没跳闸,这成了致命的隐患。有权威数据显示,依据国家电力安全规范,农田电线埋设深度必须达到1米以上,实际仅半米。根据中国国家电网公开文件,农村地区触电事故多因地埋线老化、埋设不当、漏电保护失效等因素导致。更夸张的是,国内农村每年因类似隐患发生触电伤亡案例,仍有百余例,根据应急管理部2022年数据,全国涉电农田安全事故年均百余起,触电致死率占农村安全事故总量的2%左右。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家庭的伤痕,冰冷的数据转化过来就是一次次血的教训。
村委会书记的话很让人动容,整个村子都陷入痛苦,一个家庭失去了两个顶梁柱,剩下孤儿寡母如何维持生活?亲眼见到家属奔走维权,有多少温情都难以弥合失去家人的裂缝。这种事故本不该发生,如果安全排查能主动一点、规范执行严格一点,也许山药田今天还会是人间烟火气。
政府成立了调查小组,电力局和家属积极沟通,提供法律援助,建议通过正式司法途径认定责任。有一点值得肯定,电力局明确表示绝不回避责任,法院判多少他们就赔多少。这倒是让人感到社会公正的温度,但过程漫长,等待期间家属挣扎在债务、丧失和迷茫里。事故以后,全县开始全面排查农田电力设施,在田地里设立醒目的警示牌,这也算是亡羊补牢。只是,张女士心痛地说,假如一个月前就查查这些隐患,他们家的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这句话听起来虽简单,却像平民最真实的呐喊,带着无法逆转的遗憾和对生命的珍视。
农田安全一直是个老话题,大家总在忙着丰收,殊不知脚下的安全隐患最容易被忽视。看着一家人的遭遇,任何读者都能体会那种“祈求今天安全平安的心情”。未来路上,每一次安全巡查、每一个警示牌都不只是程序和规定,更是对每个劳动者、每个家庭最真切的保护。生活不易,愿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