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难想象,曾几何时,美国人捏着芯片,就能让一个国家的科技产业瞬间瘫痪。
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轮到他们尝尝被反超的滋味了。
这事儿,绕不开一个叫邓中翰的男人。
他扔掉了美国百万年薪,放弃了顶级科研资源,偏要回国。
搞出来的东西,有专家评价说,战略价值不亚于核武器。
他是怎么把这盘逆风局打回来的?
那年国庆,他坐不住了
故事得从1999年那个秋天说起。
邓中翰作为特邀嘉宾,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国庆50周年大阅兵。
歼-10战机呼啸而过的轰鸣,是他参与研发的回响。
整齐划一的士兵步伐,山呼海啸的群众欢呼,让他热泪盈眶。
祖国确实强大了,但一个致命的软肋,他也看得比谁都清楚。
没有自己的“中国芯”,再牛的飞机坦克,也只是个漂亮空壳。
那时候的邓中翰,在硅谷混得风生水起。
先是在IBM当高级研究员,后来自己创业搞了个Pixim公司。
公司估值过亿,英特尔直接开出百万美金年薪,配20人顶尖团队,研发经费上不封顶。
IBM更干脆,直接许诺高管职位。
留在美国,眼前就是一条铺满鲜花和美金的路。
可天安门广场上那股劲儿,让他彻底坐不住了。
他几乎没怎么犹豫,做了一个让所有人下巴都惊掉的决定。
放弃美国的一切,回国,从零开始,造中国自己的芯片!
砸锅卖铁也要干
回到国内他才发现,现实远比想象的残酷。
想买点先进设备?不好意思,技术封锁。
想找点核心人才?跑遍全国高校,勉强凑了十几个刚毕业的愣头青。
芯片研发就是个无底洞,动辄上亿的投入,吓跑了所有投资人。
1999年底,他成立了中星微。最惨的时候,公司账上只剩3万块。
连下个月的工资都发不出来。
为了撑下去,他把自己在硅谷攒下的一百多万美金全砸了进去。
甚至咬着牙,把父母的老宅和自己的公寓都抵押给了银行。
换来了救命的五百万贷款。
团队里有俩核心骨干实在顶不住,走了。
临走前劝他:“中翰,别硬撑了,回美国吧,这根本不是人搞研发的地方。”
邓中翰的回答斩钉截铁:核心技术是求不来也买不来的!
我们要是现在退了,中国芯片就真的一点指望都没了!
就这样,他带着剩下的人,在中关村一间不到50平的办公室里,死磕。
一盏不灭的灯
没有现成的技术,他们就去买英特尔的芯片。
用化学药水把芯片一层层泡开,然后趴在高倍显微镜下,一点点地看。
把里面的电路结构,硬生生地给“扒”了出来,画了上万张图纸。
那些日子,办公室的灯,几乎就没在半夜前熄过。
邓中翰困了就在沙发上眯一会儿,醒了就用冷水洗把脸接着干。
一天两顿泡面,成了所有人的家常便饭。
苦熬到2001年3月11日,曙光终于来了。
“星光一号”数字多媒体芯片,诞生了!
这是中国第一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门级超大规模芯片。
它彻底结束了中关村“有市场,无技术”的空芯历史。
从规则遵守者到制定者
芯片造出来了,可市场的大门,关得比想象中还紧。
邓中翰兴冲冲地带着样品去日本找索尼。
结果对方负责人瞥了一眼,轻蔑地挥挥手:
“中国造不出这么先进的芯片,你们还是回去吧。”
碰了一鼻子灰,但他没泄气。
回国后,团队立马埋头搞迭代,硬是把芯片功耗降低了30%。
性能反而还提升了20%。
这次,他带着升级版的“星光二号”,敲开了三星的大门。
韩国人反复考察后,被过硬的产品实力彻底征服,当场签下合同。
紧接着,惠普、戴尔、联想的订单也雪片般飞来。
到了2005年,场面彻底反转。
“星光”系列芯片横扫全球,在PC图像传感器市场的份额,干到了60%以上。
曾经被美国牢牢攥在手里的市场,硬是被中国芯撕开了一道口子。
同年11月,中星微在纳斯达克敲钟上市。
邓中翰只用了五年,就把一个濒临破产的小作坊,带成了国际巨头。
但他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他早就看透了,未来的战场,在“智能”。
2016年,中星微推出了国内首款嵌入式神经网络芯片“星光智能一号”。
这东西能直接在摄像头、手机里完成复杂的AI运算,耗电量却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半。
它被广泛用于安防监控、自动驾驶,甚至一些关键的国防设备。
有专家直言,这颗芯片的战略意义,就像一枚微型核武器。
它不具备物理杀伤力,却能在一个关键的技术节点上,形成绝对威慑。
让我们从此不再受制于人。
这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美国人估计做梦也没想到,他们引以为傲的芯片壁垒,会被一个中国人用这种方式从内部瓦解。
更绝的是,邓中翰还带头制定了SVAC国家标准。
让中国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领域,从一个规则的遵守者,变成了规则的制定者。
结语
从一个人的抉择,到一个产业的崛起。
邓中翰和他的战友们,整整走了二十年。
2009年,年仅41岁的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
曾几何时,美国人以为手握芯片,就能永远卡住中国的脖子。
但他们忘了,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天生的传奇。
有的,只是永不言败的死磕。
邓中翰当年在简陋办公室里通宵亮着的那盏灯,恰恰照亮了中国芯片产业崛起的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