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热线电话:
爱电竞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爱电竞 > 新闻动态 >

万字长文:靖康之耻不发生的21次机会

新闻动态 点击次数:177 发布日期:2025-07-10 18:13

一篇万字文章讲透了靖康之变的惨痛,但仍说不完那无尽的羞耻、惋惜、哀伤和凄凉。

北宋在最辉煌的时候,突然间就灭亡了,这事儿真让人吃惊,也叫人心里头直叹息!

可是,仔细琢磨那段过往,靖康之变(1127年)其实本可避免,宋徽宗和宋钦宗至少有二十多个扭转局面的时机,只要他们能抓住其中任何一个,历史的走向就会大不一样。

第一次尝试:联手辽国一起对抗金国。

一开始,在公元1115年那会儿,北宋的皇帝和大臣们听说辽军在跟金军打仗时老是打败仗,都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以把被辽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给收回来。可是,说到具体怎么收,大家意见就不统一了。童贯这个人,手里有兵权,又很得宋徽宗的喜欢,他觉得应该趁着辽国现在力量薄弱,没工夫管南边,咱们就趁机出兵,一下子把燕云十六州抢回来。

不过,好多大臣都觉得这事儿不妥,他们这么说有几个原因:一来,辽国其实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弱,军事上还是挺强的,说白了,宋朝心里没底,觉得自己打不过;二来,现在北宋的军队状况打仗真不行,缺钱、缺粮、训练也跟不上,守城还勉强可以,主动攻城就太难了;还有啊,北宋以为燕京的老百姓都盼着王师北伐呢,其实这只是自己一厢情愿,那边的汉人早就把辽国当家了,对北宋军队根本不怎么欢迎。

事情已经很明朗了,可宰相王黼却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错过这次就没下次了,要是等女真族占领了燕云地区,他们的势力会更大,“到那时,中原的老地盘可就不再属于我们了。”

宋徽宗原本不想开战的心思,现在又有点摇摆不定了。

所以,根据童贯和王黼的建议,他们决定派人去金国谈判,想和金国联手,不花一分钱就把燕云十六州要回来。

辽国呢,也尝试派使者去和北宋商量,想联手对付金国。因为他们明白,如果辽国没了,就像牙齿失去了嘴唇的保护,北宋也会很危险。你想啊,北宋要是连辽国都赢不了,而女真族却把辽国打得一败涂地,那北宋要是直接跟女真对上,肯定也是输得很惨。

不过,在到底是该遵守和辽国的盟约,还是联合金国攻打辽国这个问题上,大家犹豫了好久。后来,联合金国攻打辽国的想法慢慢占了上风,并且真的被付诸行动了。

这主要是宋徽宗的主意,他一心想着完成祖宗们没干完的大事,好让自己名垂青史,可他万万没想到,最后的结果是让自己臭名远扬。

那时候,要是北宋和辽国联手对付女真,女真人看到两个大国联手,可能就不敢再往南打了,就算打了,也不一定赢。这样一来,大辽可能就能保住,它挡在中间,宋辽还能继续和和气气,北宋也就不至于被女真给灭了。

女真族因为有了宋国的撑腰,无疑让他们消灭辽国的信念和意志更加坚定了。

你得明白,那时候,对于还处于野蛮状态的女真人而言,宋国简直就是个庞然大物,至少富裕又强大。

北宋错失的第一个良机,就是跟辽国联手对抗金国。

新机遇:得好好计划怎么打这场仗。

1117年的时候,宋徽宗决定了一个国家大计,那就是和金国联手一起攻打辽国。

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宋徽宗没把心思放在提升内部实力上,反而迷上了道教的神宵派,总和林灵素混在一起。他还下令,让每个州都得把一座寺庙改成神宵玉清宫。另外,他还让道士们进了政府的官员队伍。

宋徽宗一心想当道君皇帝,梦想着能修炼成仙,在大白天里就飞升上天。

与此同时,国家财政困难重重,但他还是不顾一切地斥巨资建造富丽堂皇的宫殿、花园和庙宇,还为众多的儿孙们大办婚礼,修建奢侈的住宅。

更糟糕的是,为了造那座独一无二的艮岳,动用了全国的力量,搜集了各种珍稀的石头和树木。这简直就是搜刮百姓的血汗钱,而且把江南等地的经济搞得一团糟,给方腊起义埋下了导火索。

在《水浒传》里,方腊起义这事儿啊,得从艮岳说起。造作局有个叫朱勔的家伙,他使尽手段搜刮东南的宝贝,可送到皇宫里的没几样,大部分都悄悄搬进了他自己家,因此人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东南小皇帝”。

要想从辽国那里拿回燕云十六州,那肯定不能光靠动动嘴皮子,打仗是早晚的事,那干嘛不早点动手准备呢?毕竟澶渊之盟后,北宋北边已经“四十二年没打过仗了”,武艺都生疏了,士兵打仗也不行了。要是从1117年就开始苦练本领,提升战斗力,攒钱备粮,改进军队制度,那到时候开打,肯定就不会像后来那样又弱又惨了。

宋徽宗不光爱玩乐和信道教,还老喜欢绕远路,一次次派使者去跟金国商量,盼着能从金国手上拿回燕云十六州。

不过,阿骨打把话说得很清楚:燕云地区可以给你,但得靠你自己去争取。再说,也不会全给你,只能给十六州里的一部分,像平州、大同这些重要的地方是不会交出来的。

宋徽宗是怎么应对的呢?他不停地派使者去跟金国周旋,还老亲自提笔写信和诏书,这可能是因为他太自信自己的瘦金体书法了。但这样的做法,在后来的故事里,却给他惹来了大麻烦。

那金国呢?他们乐意跟你周旋,反正就是边战斗边协商,等商量出个结果,说不定燕云十六州早被他们全攻占了。

就在这样的互相推诿中,错失了让军队和北宋变得强大的时机。等战争真的爆发,宋徽宗才意识到,北宋的军队像一盘散沙,虚弱得很,连辽国的残余部队都对付不了。

第三次机遇:把握时机,摘取成功的果子。

公元1120年4月那会儿(按老黄历算),辽国和金国的仗打得正激烈。阿骨打带兵攻打上了京城的临潢府,天祚帝急忙组织了好几十万大军去跟阿骨打拼个你死我活,没想到被打得大败,辽东那一块全丢了,天祚帝只好跑到西京躲起来。这下子,大辽的江山是岌岌可危了。

既然北宋反悔了和平条约,已经不太地道了,那不如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趁着辽国带兵去跟女真打仗的时候,偷袭辽国,抢占燕京、大同、云州这些重要的地方。那时候,燕京周围肯定是辽国防守最薄弱、士兵们心情最差的时候,他们对宋朝的防备和守卫也不会太严格。

关于这事儿,宋徽宗问遍了朝中大臣的看法,先不说这样大张旗鼓会不会让人察觉,像这么重要的决定,本该是皇上乾纲独断才对。要是他真打算打,那就悄悄地把仗打起来好了,关键是得保密,好让偷袭能一举成功。

经过一番热议,跟往常的朝廷会议没啥两样,大家争得面红耳赤,最后还是啥决定也没做出来。

宋徽宗心里头七上八下的,老担心联合金国攻打辽国这事儿做不做得对,能不能真的把燕云十六州给收回来。因此,他好多次都派了赵良嗣这些使者跑到女真那边去谈,顺便摸摸底,说到底,他心里还在打鼓,没拿定主意呢。

这家伙真是个爱搞文化的皇帝,做起事来真是太拖沓了。

到了1120年年底,宋徽宗在童贯等人的劝说下,打定主意要去打燕京。不过,因为之前没能抓住好时机,再加上他忙着建艮岳,搞得社会上矛盾一大堆。结果,江南那边方腊就带头起义了。

方腊的队伍从起初的几千人飞快壮大到了好几十万人,他们还占领了江南的经济和政治要地——杭州。

因此,按照宋朝初期就定好的“要想对外强硬,必须先稳定内部”的方针,宋徽宗转而着手解决国内动荡。那么,该派谁前去处理呢?

另一个转机:带队往北方进发。

公元1120年12月21日,宋徽宗下令,让太监谭稹带兵去平定方腊的叛乱。

宋朝的军队制度挺繁琐,还显得有点庞大。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不让地方势力太大,所以把最厉害的军队都放在京城周围,叫做中央禁军,包括殿前司和侍卫司这些。而地方的军队呢,就叫厢兵,他们平时管管治安,抓抓小偷小摸还行,但要是真上战场打仗,那就不太靠谱了。

杭州离开封差不多有1000公里远,但没办法,还是得从朝廷派出精锐部队前去平定事态。

宋徽宗派出了原本打算攻打燕云的精英禁军部队。京城周围虽然驻扎了上百万禁军,但真正能上战场的也就十万来人,而且全归童贯指挥。

要是宋徽宗胆子大一些,或者朝里的大臣们别那么慌张,随便派支军队去就能把方腊那帮人给收拾了。他们不过是群临时凑起来的乱民,北宋的社会问题还没到能让整个江南都乱起来的地步,那起义军迟早得垮掉。

可是,宋徽宗对军事一窍不通,还没啥自己的主意。他不仅让最厉害的部队去了江南,还听了淮南转运使陈遘的话,在1121年1月头上,又派童贯带着第二支精兵往南走,还让童贯当老大,负责全部军队和打仗的事儿。

总共有15万人。

要是让那个在对抗西夏时连连得胜的童贯,带着这支精兵往北边去,结果会怎样呢?那时候,燕云地区的防御弱得不行,天祚帝刚吃了大败仗,根本顾不上南边,那里几乎没有防备,他甚至都不管燕京是死是活,归谁所有了。

但遗憾的是,宋徽宗又搞砸了,做了个错决定。

说起来,童贯一到江南,只用了两个多月就把起义军给平定了,方腊也被抓住送去了京城。

为了清除那些残余势力,这支皇家军队在南边足足呆了15个月。结果等他们打算攻打燕云时,最佳时机早就没了。

最后一次机会啦,别磨蹭,赶紧认输吧。

童贯忙着打土匪那会儿,女真人占领了燕京边上的平州、滦州、营州,还有西京大同,并且攻占了中京。这下天祚帝吓得往西跑了,耶律淳就在燕京,也就是南京,宣布自己当了皇帝。辽国眼看就要散架了。

不过,辽朝把燕京当成了新的京城,也是最后的防线,那些打了败仗的军队全跑这儿来了,打算拼死一搏,这里成了他们的最后希望。

辽军早就得到了宋金结盟的消息,因此,他们提高了对南方宋军的警惕,加强了防备。

在这种情况下,宋军的战斗力到底行不行,能不能攻下燕京呢?看起来希望真的不大。

在新一轮的商谈里,阿骨打把平州、滦州、营州、大同这些地方从议题中撤了下来,他还在信里再次保证:要是女真族自己打下燕京,没有宋国的帮忙,那燕云之地就不会还给宋国了,反之则归还。

反正呢,北宋的兵马已经到了燕京那一带,打算攻打燕京,还想拉拢当地的汉人加入他们。

辽国当然火了,耶律淳手下的大臣对着北宋的使臣马扩一顿数落,指责宋朝不守信用。接着,他们还拿出两幅宋朝当年送给辽国的画像——宋真宗和宋仁宗的画像,并且当着大家的面,把以前两国签的盟约大声念了一遍。

其实,直到现在,北宋内部都有人对那个策略持怀疑态度,大将种师道就觉得北宋那是趁人家有难时动手,跟着一起去抢好处。

一旦下定了用武力征服的决心,那就得赶紧行动,一口气攻下城池,别让敌人有半点休息的时间。

可是,童贯究竟打的什么算盘呢?他让几十万大军在燕京城外头按兵不动,就等着人家自己举手投降呢。

他们傻乎乎地想着,燕京的老百姓早就盼着北宋的军队了,要是听到北宋招降的消息,百姓和士兵肯定会一股脑儿地投降。所以,当辽军攻打种师道的部队时,童贯就赶紧让所有人撤退。

他还在幻想着辽国会不攻自破的美好愿景。

六月时,耶律淳去世了,辽国一下子没了领头人。他的妻子德妃就站出来说自己是皇太后,开始管理国家大事。

这时候,北宋也不管自己是不是礼仪大国了,不顾“人家办丧事时不攻打”的老规矩,直接带了二十万大军越过边界,到了燕京城外面,可却一直拖着不打进去。

这时候,宋徽宗给阿骨打写了封信,说想和金国联手攻打燕京,要是打下了燕京,就归北宋所有,这感觉就像是想占便宜不出力。阿骨打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宋徽宗的小九九。宋军自己也清楚,要是没有女真人的帮忙,那守卫森严的燕京他们是攻不下来的。

这次宋徽宗又捅了个大娄子,让金国把北宋的底细看了个透,从那以后,阿骨打就不愿意让宋军去攻打燕京了。

这是最后一次机会,我们没接受辽国的归顺。

10月份,辽国的皇太后派了使臣来和宋朝商量事情,他们见到了童贯还有蔡攸,蔡攸是蔡京的儿子。这对父子俩在朝政上一直意见不合,说到打辽国这事儿,蔡京还是反对和金国联手打辽国,但蔡攸却和童贯想法一样,都赞成联金攻辽。

辽国的使者带来了他们新朝廷的心意,说想成为宋国的伙伴国,还恳求别伤害燕京的老百姓。

童贯的想法是:辽国应该把燕云之地还给宋国,而不是自己留着,当个小跟班。

辽国来的使者话说得很明白:一来,要是投了宋朝,咱的地盘就得还回去;二来,比起女真来,契丹那可真是个挺和气的邻居。

使节的话挺有道理,既然都已经投降了,那地儿就相当于北宋的了,干嘛非得再要回来呢?再说了,就像嘴唇和牙齿,一个没了另一个也遭殃。女真族那么野蛮凶狠,哪里比得上汉化深的契丹人爱好和平呢?

没多久,皇太后写的投降信就送到了开封,宋徽宗乐坏了,这可是他们祖宗都没能做到的大事。大臣们在垂拱殿一个接一个地向宋徽宗道喜,整个朝廷都沉浸在欢乐中,好像大家已经开始为辽国投降这事儿开庆功宴了。

不过,北宋没有答应辽国投降时提出的要求,像是要他们帮忙对抗女真这些,最终,这场像写信往来一样的谈判,因为彼此都不信任,就这么没了下文。

辽国的太后没拿到她心里想的那份保证,因此,她就没让城门大开,把宋军迎进城。

就在这时,辽国的大将郭药师投奔了宋军,这可是个大变故,让北宋军队觉得胜利更有希望了。毕竟,郭药师是个难得的勇猛战将,并且对燕京的防守情况十分熟悉。

结果,大战眼看就要爆发了。

第七次尝试,眼看就要拿下城池,结果却功亏一篑。

都说绝处逢生斗志强,现在的契丹人被敌人前后夹击,快成了无援之地,因此大家齐心协力,在皇太后的带领下,誓要跟敌人拼到底。

10月份,攻城大战开始了。听说这次宋军带了快50万人马,但其实能上场拼杀的,就只有郭药师领的一万精兵常胜军。

宋朝将领刘延庆心里头压根儿就不想打仗,他既怕打了败仗被问责,又怕丢了性命,整天就想着辽军能自个儿投降。这不,两军才刚一照面,宋军就脚底抹油,撤回营里躲起来了,根本不打算跟辽军正面交锋。

郭药师打仗很有一套,他看到辽军全都出动了,心想燕京城里肯定没人了,于是就想了个挺冒险的办法:带着五千精兵,悄悄绕过辽军的防线,去偷袭燕京,还让刘延庆的儿子刘光世在后面接应。郭药师叮嘱刘光世,等他打进城里后,刘光世得赶紧带兵来帮忙。

刘延庆点头答应了。

郭药师奋不顾身冲进燕京城,守住了一扇城门,接着在街巷里和辽军打了起来。他手下人数虽少,但个个勇猛无比,把辽军打得连连败退。郭药师派人去跟皇太后说,让她赶紧投降,可皇太后还在那儿拿不定主意。

但是,刘光世的手下部队没能按时到达,这里面有几个缘由:一来是心里害怕,不敢上前打仗;二来是有人不愿让投降过来的将领郭药师抢头功;三来是因为郭药师是个军人出身,还是个胡人,对官场那一套不懂,性格又直来直去,宋军里的将领们大多都不待见他,甚至讨厌他,所以刘氏父子其实暗自希望他能战死。

郭药师孤军奋战,形势危急,差点儿整个队伍都打没了,最后只能从城墙上放下绳子逃生。

这次本是宋军最有希望攻下燕京的机会,可惜没能把握住。要是刘光世带领的那几万援军能早点加入战斗,燕京城说不定就已经被攻下来了。

不仅如此,刘延庆见形势不妙,慌忙放火烧了营地逃跑,边跑边丢弃武器装备,辽军见状趁机紧追不舍,宋军一直被逼退到了二百里外的雄州。

这回,宋军在边境积攒了好多年的军用东西全没了,全让辽军给抢走了。宋军要是想再弄场大仗,短时间里怕是办不到了。

还有一个不好的影响是,郭药师对宋军和宋朝感到非常失望,心里头可能已经开始偷偷盘算着要投靠金国了。

这是最后一次机会,结果却没能遵守约定。

这次打得大败之后,宋军没办法,只能低声下气地求女真人去收复燕京,然后再转手给他们,也可以说是宋国花钱从女真人那里买来的。

12月初,女真人没费多大力气就拿下了燕京。那时候啊,皇太后早跑了,燕京城里空荡荡的。阿骨打领着大军一到那儿,辽军立马就举手投降了。

让宋朝人丢脸的是,契丹人居然更愿意向女真低头,也不愿把燕京拱手让给宋朝。

咋回事呢?还不是因为宋国不守信用,不讲道义。

总而言之,1123年4月,燕京终于回到了北宋的怀抱。虽然女真人把它糟蹋得不成样子,成了一片废墟,但北宋还是特别看重它,给了它很高的地位。为此,宋徽宗还重重地奖赏了童贯、蔡攸、王黼、朱勔这些人。

国内到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息。

可是,欢乐的时光总是匆匆流逝。那时候,平州、营州、滦州这些地方还没归北宋管,是金国的地盘,特别是平州,特别关键。平州的头儿张觉,本来是辽国人,实在没办法,只好投了金国。

公元1123年,有人说是五月,也有人说是年底,因为历史记载有冲突,反正就在那会儿,张觉起兵造反了,结果平州、营州和滦州就不再受金国管辖了。

以前,金国把燕京一带的百姓都赶到了这个地方。但张觉想让百姓站在他这边,就放开了对他们的限制,让他们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结果,好多百姓都带着一家老小,往回走到了燕京,甚至跑到了更南边的宋军地盘。

这下可糟了,宋金之间的协议写得清清楚楚,两地老百姓不能乱跑,要是有人逃到对方的地盘,那边就得把人逮住再送回来。

不过,真要去做的话可不容易,地方宽广无边,到处都是山山水水,哪里那么好找啊?

就在这个时候,张觉向北宋提出了投靠的请求。

张觉手握平、营、滦三州大权,还统领着十万大军,实力强劲,不能轻视。想当年,北宋朝野想尽办法也没能从阿骨打那里夺得这三州,现在机会送上门来,哪有不趁机拿下的道理?

宋徽宗听到这事儿,心里痒痒的,短视的王黼自然是拍手叫好,没啥地位的赵良嗣表示反对,但宋徽宗一心想着快点立功,还是决定收下张觉,还偷偷派人去跟张觉拉关系。

两边正在商量事儿呢,金国突然去打张觉,结果没打赢。宋徽宗一看张觉挺厉害,乐坏了,赶紧就封他为泰宁军节度使。可没想到的是,他亲手写的那封任命书,在张觉逃跑时,不小心被金军给捡到了。这下可好,这诏书就成了北宋皇帝不守信用的明证。

到了年底,金国把平营滦这三个地方全给占领了。那北宋在这段时间干啥了呢?它就看着自己新交的朋友被金兵团团围住、攻打、杀害,却不敢伸援手,不敢吭声,甚至还得帮着金兵准备粮食、运送物资呢。

平泉、营口、滦县这三地的战士们心里得有多失望啊!

更让人心凉的是后面发生的事,到了1124年初,金国竟然让北宋把投降的将领张觉等人的脑袋送过去。

北宋一开始想了个法子,送了个假的人头过去,可没想到被人家看穿了。金国这下可恼火了,又强调了一遍,非得要张觉的真人头不可。

宋徽宗没办法,只好把张觉的脑袋砍下,献给金国。

北宋在这件事上两边没落着好,不光让将士们心寒了,还把自己软弱的一面给亮了出来。特别是张觉投靠的是郭药师,这一下,郭药师叛逃到金国的心意更加铁定了。

面对张觉的归顺,北宋最好的处理办法是:要么一开始就干脆拒绝,要么大大方方地接受,然后跟金国翻脸,和张觉一起跟金国痛痛快快干上一仗。

那时候金国还没准备好动手,因为他们北边被萧干拖着,西边又有天祚帝这些辽国的残余力量纠缠。而北宋那边有支常胜军,由郭药师带领,所以谁赢谁输还真说不准。

第九回挑战,通辽反击金兵。

1124年8月,宋徽宗又让童贯上了岗,顶替了管不住西北乱子的谭稹,去太原镇守。但实际上,宋徽宗派他去的主要任务是劝天祚帝投降。

宋徽宗真是个外交军事都不擅长的皇上,当初女真和辽国刚开打时,他没想着和辽国联手对付女真,现在辽天祚帝都快被打趴下了,再去联合他还有啥用呢?这不就是给金国找借口来攻打咱们大宋嘛,完全没好处可言。

宋徽宗那时候该做的是,尽量跟金国和平相处,接着忍辱负重,努力准备打仗,至少得把北方的防线给建好。

这次,宋徽宗还是挑了写信这条路。他大概对自己的瘦金体书法特别自豪,老爱自己动手写信。

宋徽宗写好了给通辽的信,然后让一个来自西域的和尚帮忙带给天祚帝。天祚帝很高兴地回了信,之后他们就开始频繁地书信往来,还互送礼物,就像亲兄弟国家一样。

不过,天祚帝在1125年2月头几天就被金国给抓住了,他的小朝廷也随之覆灭,这让北宋通敌的事儿板上钉钉了。金国攻打北宋,看来也只是迟早的事儿。

这次是第十次没听马扩的劝告了。

马扩又一次被派去金国,他之前已经去过好几次了。这人特别机灵,很会留意和打听消息。他发现金国好像在准备大规模攻打中原,因为金军在飞狐这些地方加强了军事力量。他赶紧告诉童贯,得赶紧加强防守,把防线筑牢,防止金军打过来。

童贯对此不理不睬,也没跟朝廷说一声。但其实,说了也是白搭,宋徽宗根本不会搭理。到了这一步,上头只爱听顺耳的、中意的,最终只能沦为不敢面对问题、自欺欺人的笑料。

要是那时候就赶紧布置好防线,特别是加强西北那边,把太原看紧了,金国军队就不可能从西边打进来。再看东边,宋军守着燕京呢,金国想从这儿闯进来也难。时间一长,金国就会因为物资不够而头疼。

但是,北宋的皇帝和大将们光顾着跟天祚帝拉拉扯扯、暗送秋波,还有跟金国那些国家的你来我往,却把重要的事情给耽误了,没好好准备打仗,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这是童贯的第十一次转机,他从前线撤回来,回到了京城。

虽然大家都知道金国马上就要攻打北宋了,可没人敢去跟宋徽宗说这事儿,他正忙着搞一个盛大的祭天活动呢。

公元1125年12月,金国和北宋之间的战争拉开了序幕。金国的军队兵分两路,一路从东,一路从西,向着北宋进发。

这时候,童贯身为三军大元帅,本该在前线亲自指挥战斗。可是,他硬是没听马扩的好言相劝,在金国人宣战后第三天,非要离开西北边防,跑回了京城。他还找了个好听的说法,说是去见皇上,汇报军情呢。

说白了,他胆怯了。他怕自己守不住太原,到最后坏了名声,成了后人唾骂的对象。

不过,西路那边山多路窄,关口又小,特别是太原这些城市,攻打起来难,守住却容易。只要守住几个关键地方,坚决不出击,西路军就没法一口气冲过去,只能一个一个城市慢慢打。而宋军守城很厉害,时间一长,战线拉得老长的金军后勤肯定跟不上,到时候不用打自己就先垮了。

要是西路军碰到了难题没法前进,东路军也就不敢自己一个劲地往里冲,因为他们想用的那种像钳子一样的夹击方法,最重要的就是两路军队得一起行动,要是有一边停了,另一边也只能跟着停下。

因此,只要大家下定决心拼死一战,团结一心对抗敌人,北宋还是有赢的机会的。

东路大军由阿骨打二儿子斡离不带领,他打仗经验不多,脾气也相对温和,因此被分配到了相对轻松的东路。不过,他手下有很多原辽朝的将领投降过来,这些人都铁了心要打宋朝,并且对宋军和那边的地形了如指掌。

因此,斡离不的进攻势如破竹。北宋最能打的郭药师弹药用尽,他那300人的精锐部队,个个勇猛无比,但打完一仗后,就只剩下120人了,金军这边也是元气大伤。

郭药师确实挺勇猛,但遗憾的是,他的努力和付出没得到宋军的同情和帮助,反而遭到了更加严重的排挤和怀疑。到最后,郭药师实在受不了,就投降了金国,成了反复无常、不忠不义之人。

宋军已经抵挡不住了,没过多久,燕京就被攻占了。

西边的战线形势也挺让人担忧。童贯一看情况不妙就先跑了,这让士兵们的士气大跌。特别是原本用来牵制郭药师常胜军的义胜军,几乎没怎么抵抗,不是投降就是逃跑。这样一来,石岭关这些城池一个接一个地丢了,太原城就成了孤零零的一座城,眼看就要撑不住了。

这是最后一次机会,宋徽宗把皇位让了出来。

碰到困难时,宋徽宗没想着怎么带领大家保护家园,反而躲了起来,不敢担责。在1125年12月20日,他写了道圣旨,让太子赵桓来管开封的事,这实际上就是让他代理国事了。

宋徽宗后来发了一道认错诏书,说是自己的错,把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

从这道诏书里能看出来,他确实是真心悔过了,号召各地的军队来保护皇上,为国家打仗。与此同时,他还取消了之前的好多政策,把艮岳、延福宫这些皇家园林里的官员都给撤了。

宇文虚,他历来不赞成和金国结盟,这次却被委以重任,当上了河北、河东的传话大使。他不仅把一部分军队调回来保护京城,还派了使者去金国那边,想要谈和停战。

要是宋徽宗能够好好反省,真心想改,那他该做的就是好好守着皇位,团结大家一起抗日,把那些像王黼、朱勔这样的废物给撤了,再用上那些主张打仗的人。毕竟他做了这么多年皇上,在全国老百姓心里的分量最重,他的行动意义可大了去了。

可是,宋徽宗并没有选择那样做,他反倒是把皇位让给了年幼的皇太子,让这个棘手的问题留给皇太子去解决。

当爹的,还能不清楚自己儿子几斤几两吗?赵桓整天待在皇宫里,连开封城的大门都没迈出去过,哪有处理棘手事情的能力和胆识,他哪是什么救星啊!宋徽宗把国家大事交给这样的儿子,心也太宽了,真是没一点责任心。

在众人的号啕大哭中,禅位仪式拉开了序幕也落下了帷幕。那位皇太子,一直对这个棘手皇位避之不及,多次在大殿上伤心得昏厥过去。

可是,老爸的话不敢不听,既然老爸一门心思要让他来扛这责任,他最后也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了。

事实证明,宋徽宗把皇位一让,全国老百姓心里都更没底了。金国一看,觉得拿下开封的机会来了,因为新上任的小皇帝还是个孩子,比宋徽宗容易对付多了。

要是宋徽宗还继续当皇上,可能结果也差不多。不过,要是他真的按罪己诏里说的去做了,情况说不定会好点,也许能和金国谈和停战呢。

没错,那都只是短时间的,因为有了郭药师这些辽人的鼓动,金国早就打定了主意,要得陇望蜀,准备攻打开封了。

这是最后一次机会,别再守着黄河防线不放了。

到了1125年快结束的时候,梁方平带着7000士兵在浚州把守着,而何灌则领着三万大军守在黄河边。其实,何灌心里头并不想上战场跟金国人硬碰硬,可他那时候朝廷里实在找不出别人了,最终还是让他去带兵打仗了。

其实,宋军只要死守黄河一带,不让东路军过河,那他们做再多也是白搭。

当然,防守挺不容易的,冬天河水流动慢,还容易结冰,敌人过河就方便了。不过,宋军可以想个法子,假装逃跑,主力藏在河边,等敌人过河的时候,就用火炮和弓箭猛攻,这样一来,金军肯定过不了河。

古往今来,好多回以少胜多的战斗都是趁着渡河那会儿打响的,就像春秋时期宋国和楚国打的泓水仗,还有苻坚和北府兵在淝水的对决。部队过河那会儿,防备最松,要是这时候来个偷袭,特别是带着兵马猛冲过去,常常能一招制胜。

真遗憾啊,那时候的宋军将领早就被吓得魂飞魄散,将领不行,手下的士兵也跟着没了斗志。

1126年,靖康之变的第一年,大年初一那天,金兵打到了浚州城外面。梁方平一看形势不妙,扭头就跑,一直撤到了黄河南边。他自个儿先过了桥,然后慌里慌张地就把浮桥给烧了,害得后面三千多正在过河的士兵,全都掉进了黄河里,没了命。

何灌守在黄河南边,瞧见梁方平溜了,以为金兵在后面追呢,吓得魂飞魄散,啥也没想,扭头就跑。

没过多久,原先在那儿的三万宋军全跑了,啥也没留下,就只有防线的工事、大炮、大型弩箭,还有粮食和其他军用物资。

过了两天,金兵抵达了河边,一看眼前的情景,自己都乐了。接着,他们不紧不慢地生火做饭、休息整顿,然后找了几条小船,慢悠悠地花了三天时间才全部渡过河去。

之前提过,要是宋军能把渡口守好,他们很有可能打败金军,毕竟宋朝的床弩能射好几百米远呢。

一旦黄河的防线失守,开封就彻底没了遮挡,直接面对着女真人铁马的威胁。

宋徽宗一听到风声,立马就连夜溜出了京城,把这场肯定输掉的烂摊子留给了他的儿孙们。

这是最后一次机会,离开京城吧。

金国东面的军队眼看就要打过来,同时太原被西面的军队围得处境十分危险。

北宋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大难关,京城眼看就要守不住了,其实,大多数人心里都没底,觉得没法保住这座城。

既然老祖宗找了个借口溜走了,皇上为啥不能也这样做呢?

结果,朝中的大官们都建议宋钦宗赶紧逃跑,他们给出了两个去处:要么往南跑到襄阳,要么往西逃到长安。

要是有个组织能力特别强的人,能站出来安排好皇族、大臣、士兵还有老百姓,让大家都能有条不紊地离开,这其实也是个没办法中的好办法。

要想有机会东山再起,就得保住皇室成员和核心力量。就像以前唐玄宗和唐肃宗,他们都逃出了长安,唐玄宗更是一路往南,跑到了四川那边。

可是,这个计划到最后还是泡汤了。就在皇上的东西都装上车,准备出发的时候,宋钦宗一手提拔的那个主张打仗的李纲站了出来。他几乎是一个人,把整件事情给搅和乱了,说服了皇上,然后又借着皇上的名义,让大家都别走,一起留在城里,对抗金兵。

李纲的做法其实挺对的。他这个人性格刚强,做事果断,觉得开封城又大,物资又多,只要大家一条心,肯定能守住。而要想守住,关键是要稳住军心和民心,要让军心和民心稳定,皇帝亲自坐镇就很重要,这代表的意义大家都明白。

不过,要是他能预见到后面发生的事情,可能心里会犯嘀咕,觉得自己当时那么做不太对。

这是最后一次尝试,从开始对抗到现在商量解决办法。

皇上留了下来,被擅长鼓舞人心的李纲一番话说得激动不已,下定决心要和军民一起面对生死,这让全城的将士和百姓都备受鼓舞。

大年初五那天,李纲接了个大任务,就是守住整个汴京城。他可真不含糊,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把那些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加固了,布置得井井有条,还号召老百姓一起来帮忙。

说起汴京城,有个挺有意思的事儿。宋朝刚建立那会儿,赵匡胤嫌汴京城地盘小,打算扩建。原本设计师是按照长安城那种方方正正的样式来规划的,结果赵匡胤一看,不满意,立马让人另起炉灶,重新设计。新图呢,弯弯曲曲的,既不规整也不好看,更别提什么几何美感了,施工起来那叫一个费劲儿。

赵普好奇地问为啥,赵匡胤就答道,汴京这地方四面受敌,没啥天然屏障,只能在城墙上下功夫了。城墙修得弯弯曲曲,这样守起来容易,攻起来可就难了。

不过,宋徽宗在修缮城墙时,把那些不规整的部分都给拆除了,统一换成了规规矩矩的形状,看上去是挺美观,但现在呢,要想防守,可就难上加难了。

大年初七那天,东边的军队打到了汴京城的门口。到了晚上,金兵就开始攻打西水门,不过因为李纲早有防备,所以金兵没能成功,只好撤走了。

大年初九清早,金兵突然一起朝北边的四个城门发起了冲锋。李纲又一次挺身而出,带着士兵们在城墙上拼命防守,金兵死了好几千人后只好撤退。

打了这一仗后,宋军的斗志变得更旺了。金军那边号称有三十万人,其实也就六七万,里头一大半还是契丹等其他部落的人,真正的女真人没多少。照这样下去,斡离不肯定撑不了多久,人员减少,补给也跟不上,只能慌忙逃跑,再说各地的援军也快要到了。

不过,就在这时,北宋这边主张和谈的人开始占主导了,他们想趁着打了胜仗去谈判讲和,这还真是老传统又重现了呀。

李邦彦这个宰相和张邦昌这个副宰相,他们去和斡离不商量和谈的事儿,斡离不正好也想这么干,主要有三个考量:一来,打汴京城太难了,没想象那么简单;二来,西边的军队到现在还没打下太原,他们就没法继续往南打,这样一来,斡离不就成了孤军;三来,救援的大部队马上就要到,人数能有几十万,到时候和城里的守军一起动手,金军肯定得输。

李纲负责守卫城池,但谈判的事就不归他管了,毕竟他是金国不欢迎的人。

李纲拼命阻拦谈判,但压根没人搭理他。

宋钦宗比他老爹还胆小怕事,一点勇气都没有。当时宋军明明已经占了优势,金军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困境,就算宋军不动手,就这么拖着,金军也撑不了多久,迟早得撤军回去。斡离不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在撤退前,他打算狠狠敲诈宋朝一笔。

这是最后一回,救援的军队及时赶到了。

经过几番商量,金国这边提出的要求大概是这样的:

1. 别拿黄河当分界线,别把太原、中山、河间三地让出去;2. 每年得多给200万贯钱;3. 把抓去的将领放回家;4. 赔人家500万两金子、5000万两银子,还有各种牲畜一万多头,骆驼一千只,再加上绸缎、绢布各一百万匹,还有五监的书;5. 得有个亲王当人质,过了黄河再放他走,还得再给个大臣押着,等三地都交接完了再让他回去。

要求非常过分,简直就是卖国求荣,而且要的银子多得惊人,根本没法凑齐。可就算是这样,宋钦宗还是答应了所有条件,就是不肯交出朝廷重臣。

接下来,咱们得开始准备钱和所需的东西了。

这段往事真是让人太丢脸了,看着就让人气不打一处来。

皇上把国库里、皇宫中,还有宗庙里的金银财宝都搜了个遍,然后又把手伸向王公贵族、朝廷部门和宫里的官员。之后,还抄了那些贪官的家,连妓女和歌女的钱财也收归国家所有……尽管想尽办法,但最后只筹到了金子三十多万两、银子一千二百多万两,远远达不到金军要求的数目。

没办法之下,宋钦宗下了道命令,硬是让老百姓交出金银财宝,又是吓唬又是诱惑的。

斡离不这时才琢磨过来,北宋虽然有钱,但也不可能一下子拿出那么多,所以他决定把要求的数目减少了好几十万。

从二月初一开始,宋人一个一个地把金银财宝送到了金兵的驻扎地。

就在这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军队及时赶来了。其中一队由马忠带头,他们碰上了金军,并且把金军给击败了,导致金军损失惨重,死了好多人。

金兵察觉到,宋军里头也有挺能战斗的队伍。

之后,种师道带着十万大军抵达京城,就在这时,张俊、韩时中、折可求等几位大将军也都赶到了战场上。

救驾的军队加起来超过了20万人,战场上的局面一下子变了,金兵在人数和威风上都输了一大截。这样一来,主张打仗的人开始多起来了。可是呢,那些想求和的人却更加拼命地搜刮金银财宝,不停地往金兵营地送。

种师道心里有数,他跟皇帝讲:汴京城一圈有四十公里长呢,敌军根本围不过来;城墙有几十米高,城里的粮食够吃好几年,金兵根本攻不进来。咱们只要死守住,等援军一到,把金兵团团围住狠狠打,他们很快就撑不住了,为啥要谈和呢?

结果,宋钦宗心里又没底了,他叫来一群人商量怎么跟金兵打仗。

碰到大阵仗,宋钦宗就像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咋办。

最后决定在二月初六那天向金军发起进攻。

好不容易决定了怎么打仗,结果指挥得一塌糊涂,慌乱之中犯了错,把大好机会给耽误了。

姚平仲原本打算早点动手,想抢个头功,还去向皇帝求了个支持,没想到宋钦宗还真答应了。结果呢,姚平仲背着李纲和种师道偷偷去偷袭金军营地,还搞了个占卜,结果这事儿就漏了馅儿,金军那边早就收到风声了。

那天晚上,姚平仲和杨可胜带着好几千士兵冲进了金兵的营地,却发现里面一个人影都没有。等他们意识到中了埋伏,想跑已经来不及了,四周被围得严严实实。最后,杨可胜被抓了,姚平仲拼了命才冲出重围逃了出去。

李纲察觉情况后,赶紧带兵出城去打仗,费了好大劲才打退了金军两次冲锋,救出了一些被围的士兵。

这次战斗,宋军再次吃了败仗。

原本精心策划的打仗方案,被姚平仲的一意孤行给搅黄了,金兵也因此提高了警惕,加强了防守,现在想包围偷袭他们简直是难上加难。

结果,宋钦宗又一次听了求和派的话,把李纲和种师道给撤了职,决定彻底求和。

那几十万来救皇上的大军,最后却啥也没干成,成了个空架子。

这是最后一次机会,只能眼睁睁看着金兵过了河。

二月十号那天,金兵急急忙忙地带着大堆金银财宝撤走了。他们心里挺忐忑的,因为带了好多金银财宝,还有牛啊马啊这些牲口,行动起来慢吞吞的,队伍拉得老长,打起仗来可不方便。

要是趁金军渡黄河时来个突然袭击,肯定能让他们元气大伤,说不定直接就被打败了。李纲和种师道都出了这个主意,可惜啊,被那些主张和谈的人给拒绝了。这时候的宋钦宗,已经被吓得魂飞魄散,根本不敢再提打仗的事儿。

最后,金兵成功地过了黄河,等他们到了对岸,宋军就再也管不着他们了。

宋军又一次没能抓住打败金军的好时机。

金兵不光抢到了他们想要的土地、财宝和手艺人,还看清了北宋的胆小没用。

第十八回尝试,李纲提出的八项办法。

金兵总算是走了,宋钦宗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可接下来该怎么办呢?他感觉自己无从下手,只能任由那些大官们摆布。他们先是把太上皇宋徽宗接了回来,然后又把蔡京那帮人,就是人们常说的“六贼”,给收拾了。

听说金军可能很快就会再次打来,李纲赶紧给出了八条保卫北方的点子。他说,头一条是建些藩镇,让这些地方自己管兵、找粮、守城,保卫家园;第二条呢,就是像王安石那时候一样,恢复保甲制度,多练练民兵,让乡亲们也能上阵打仗;第三条,就是得多养马,壮大咱们的骑兵。

第四,咱们得把河北那片的沼泽地整治好,用它来挡住女真的铁骑。第五,得赶紧把城墙城池修修补补。第六,对战区老百姓免收租税,好让他们能专心搞生产。第七,得多做买卖,让商业繁荣起来,多收点税,这样军粮就不愁了。第八,解州的供盐制度也得恢复起来。

这些办法大都是针对当前问题的,不过,虽然宋钦宗点头答应要推行,可最后都没能落实,原因是没人去执行。北宋的官员系统,在金兵的猛烈攻击下,差不多要散架了。

要是这八项措施都能实实在在实行起来,那肯定会对第二次战争带来很大的好处。

这是最后一次机会,得赶紧趁着没其他事的时候把都城给换了。

仗打完了,可汴京城却因此埋下了不少大麻烦。

首先,国家手头紧,老百姓也兜里空,要恢复过来得慢慢来;再者说,燕京那边没了,金军就能一路闯进来,京城就更悬了;还有啊,西路那边,除了太原等几个地方,基本都保不住了;最重要的是,大家心都散了,老百姓对国家失望透顶。

这种情况下,我就想不通了,咋就没人提议换个都城,别再守着开封了?去金陵、杭州或者长安哪个不行,就算迁到襄阳也好呀。毕竟后来蒙古大军围攻襄阳,整整打了六年才攻下来,蒙古的攻城技术和实力可比女真强多了。

也许有人会说,历史上压根儿就没提过这事儿。

那时候,咱们面前有俩选择:头一个,就是把边境的防守做得更严,至少得守住黄河那边。同时呢,得加强士兵的训练,把军队的管理搞得更好,提拔些年轻能干的将领上来,还得储备好军粮,甚至把老百姓家里都弄得干干净净,别让敌人有可乘之机,为下一仗做好准备。

第二条建议是,别再守着开封了,咱们往南搬到淮河那边,或者长江以南更好。因为一旦到了淮河以南,女真的骑兵就没法发挥优势了。

但是,不论是文官还是武将,大概都舍不得离开热闹又富裕的开封,就如同没人乐意频繁搬家那样。再说,开封的河道运输很方便,养活着好几十万大军,还有上百万的老百姓呢。要是迁都,肯定会乱成一团,也相当于把北方的地盘拱手让人,对不起列祖列宗,这是宋徽宗和宋钦宗怎样都不会点头的。

怎么说呢,这对父子啊,真是既胆小又怕丢脸,还没啥长远眼光。其实啊,留住实力才是最重要的。

要是金兵又打回来,开封能不能顶得住呢?只怕没人心里有底。

就这么晃晃悠悠、手忙脚乱的日子里,第二次战争悄无声息地到来了。

要是太原没丢,那这就是第二十次的好机会了。

1126年8月14日,金国派出两支军队攻打北宋。他们一边从山西那边进来,另一边则从河北一路往南冲。跟上次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学聪明了,两队人马配合得更好,还加了更多士兵和大将,看起来简直无人能挡。

宋钦宗只会选择和谈这条路。他想着,只要自己赔个礼、让让步、再献上点贡品,对方或许就能原谅他。但他比起宋徽宗可差远了,根本不懂当下的局势有多复杂。

金国这次到访,不只是想多捞点好处,更可能是想拓展地盘,说不定还想把宋国给吞并了。

但他们跟宋军谈判,其实只是为了迷惑对方并争取更多时间来准备罢了。

这时候,被围了260多天的太原城,终于被粘罕给攻下来了。

这座历来非常牢固、攻打起来很困难的城池,最终被金国占领,从那以后,他们一路畅通无阻地进入了中原,西路再也没有什么障碍了。

这260天里,宋钦宗啥也没干成。他难道不清楚太原城对大宋有多重要吗?要是太原城还握在大宋手里,粘罕的西路军哪能这么顺利推进呢?

张孝纯这个主将真厉害,他带着全城百姓,把家里弄得干干净净,不让金兵得到一点物资,一次次打退了他们的进攻。可时间一长,吃的都没了,牛马骡驴、皮具、花草树虫,啥都被吃光了,最后开始有人吃人,还出现了互换孩子来吃的惨事。就算城里只剩下两成人,他们还是死守着不放。

宋钦宗派了两队人马去救援,但这些救援的士兵根本不想打仗,他们害怕金国的军队,只是随便应付一下,甚至就眼睁睁地看着太原被攻陷了。

这是宋朝军事体制庞大臃肿、复杂又过时所带来的麻烦,同时也是指挥思路上的问题。

很明显,宋钦宗压根没懂太原有多关键,他把大部分盼头放在了谈判上,还把大部分的兵马和心思都留在了汴京。

太原被攻陷时,守城的张孝纯父子坚决不肯投降,粘罕就在他们眼前处斩了三十多位副将,可张孝纯依旧镇定自若。金兵见他是个硬骨头,就没杀他,而是把他们押送到了东北。

汴京城外,粘罕的大军迅速逼近,原来他们攻占了太原后马不停蹄地赶了过来。

粘罕这人可不像斡离不那么好说话,他是个厉害角色,靖康之耻就是他一手造成的。

这是第二十次尝试,得把家里收拾干净,别给敌人留下任何东西。

1126年11月24日,也就是靖康元年那天,金国的东路军队打到了汴京城的门口。

就算这样,汴京城里有最厉害的皇家军队,最先进的装备特别是大型弩箭,粮食草料也多得是,城墙还特别结实。要是大家一条心,每个人都拿起武器,守上一年半载根本不成问题。等南边、西南和西边来救援的大军一到,金国肯定就得撤走了。

可是,宋钦宗因为慌张害怕,一次又一次地放过了反抗的机会。

眼看事情都火烧眉毛了,京城的情报收集却跟儿戏似的。探子一再报告说斡离不已经过了黄河,可朝廷大佬们就是不信他们能这么快。直到11月20号,宋军在陈桥跟金军干了一仗,宋钦宗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敌人真的打过来了。

城外头的刘家寺搁着五百多门大炮呢。宋钦宗本想秋天时在那儿搞个大型阅兵,可没想到阅兵没能按时开始,结果那些大炮就被晾在那儿,没人管了。

这时候,宋钦宗得赶紧找个头儿,把大炮赶紧弄回城里。可没想到的是,各部门为了这事儿争得不可开交,你推给我,我推给你,到最后,愣是没一个部门肯站出来担这责任。

就在大家互相推诿责任、玩传球游戏那会儿,金兵突然杀到跟前,把他们那五百多门又气派又高科技的大炮,直接给“借走”了。

那些大炮原本是汴京城里少有的高科技玩意儿,结果却落到了金军手里,变成了他们攻城的大帮手。要是当时咱们把这些大炮放在城墙上,往下轰他们,就算不能把金军打跑,也得让他们吃点大苦头。

那时候,挺多军队都急匆匆地来救皇上,像张叔夜带了三万人,还有永兴军路的范致虚经略安抚使等等,加一块儿城里有7万兵力守城。可这座城周长80里,兵力好像不太够,但宋钦宗也没再叫更多老百姓来帮忙守城。

不管咋样,只要挺住,说不定就能躲过靖康之变那样的耻辱。宋钦宗一开始也铁了心要坚守,可没多久,粘罕带着西路军也来了,把汴京给团团围住了。

结果,宋钦宗完全垮了,他心里琢磨着,议和或许是条出路,反正对方就看中那点银子,只要给了他们想要的东西,京城和皇位就都能保住。要是硬碰硬,万一输了,城一破,自己恐怕得掉脑袋,北宋也就玩完了。

可是,当金兵来攻打城池,宋兵就会拼命抵抗,结果两边就变成了边战斗边谈判的胶着状态。

之后,宋钦宗轻信了别人的坏话,找来一个吹牛说自己能撒豆变兵、刀枪都伤不了的骗子郭京,想靠他来挽救快要守不住的汴京。结果可想而知,郭京带去的那7777人,差不多全被打败了。更糟糕的是,他们一败,宋军就乱了套,金军瞅准机会猛攻过来,把外城给占了。

尽管这样,北宋还是有个里城,里城的防守比外城还要结实些,可问题是,宋钦宗已经不想再打仗了。

那段时间里,经过了好多轮的反复谈判,结果,宋徽宗和宋钦宗不幸落入了金军的圈套,被带到了他们的营地。在金军头头粘罕的操控下,金军最初只想抢点钱、占点地的打算早就没了,他们现在的目标是要把宋朝给灭掉!

两国商定的赔偿金额是:黄金一亿两,白银十亿两,还有绢帛一千万匹。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根本没法实现。

钱不够,就拿美女来顶数。北宋提议用女子来偿还,金国点头答应了。一个公主或王妃能顶上一千块金子,皇室亲戚家的女儿算五百块金子,同族的女子值二百块金子,而皇室同室成员的妻子则算五百块银子……

除了大堆的金银财宝、书籍画卷、能工巧匠和珍贵药材等,还有11635位贵族女士被金军当作财富,强行带进了他们的营地。

这里面有129位尊贵的公主和妃子,451位地位稍低的嫔妃,还有1241位皇家的远房亲戚,1083位宫女,2091位皇族近亲的太太,2007位皇族远亲的夫人,1314位歌女,再加上3319位官员或贵族家的年轻姑娘。

金兵抢了整整四个月后,终于带着宋钦宗、宋徽宗等皇室成员,分成七大队伍,大摇大摆地离开了汴京。

在那里面,俘虏有一万五千人,另外还有一千零五十辆车,车上装满了书籍和各种礼器。

最终,只有3000人活着走到了上京。这其中包括皇室成员、贵族还有一些无辜的老百姓,他们的遭遇十分悲惨,有的人在受辱后选择了自我了断,有的人则被折磨致死。

在京城里,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逼着做了像羊一样的投降仪式,就是要他们脱掉外衣,剩下身子都露着,披上羊皮到腰间,手上还要绑上毡条。然后,这两人就被带进大帐篷里,继续完成这个投降的仪式……

这是中原王朝历史上最让人丢脸的一刻。

仪式完了以后,那个还露着半边身子的女子就被送给了金国的贵族。宋高宗的妈,韦太后,还有他的夫人邢皇后等三百多人,都被赶去洗衣院做苦役了。

朱皇后觉得太丢脸了,想要自杀,但没能成功。后来,她找了个时机,跳河自尽了。

第二天,宋徽宗被封了个“昏德公”,宋钦宗则被称作“重昏侯”。

这就是大家常说的靖康之变,那段耻辱的历史。

每次回想起这段往事,心里都满是难过和失望,多么希望这一切从没出现过啊!

以前的时候:

玄武门之变是个大事儿,里头有十一个关键步骤,少了哪个,李世民都逃不掉一劫。

要是没有这个不太被人知晓的特殊本领,成吉思汗就不可能征服全世界。

只有在面对这位大臣时,朱元璋才会露出风趣又温暖的一面。

大明王朝是不是因为二十万皇族给吃穷了?

#百家说史# #6月发文冲刺#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