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堂堂大国的首相,因为一个听起来“很牛”的经济计划,在坐上那个位置仅仅49天后就被赶下台,这事儿你敢信?
听起来就像编的剧本,可这事就真实地发生在英国前首相利兹·特拉斯身上。
她当时可能觉得自己的想法特棒,搞一个“迷你预算”,说白了就是大规模减税,想刺激一下死气沉沉的经济。
结果呢?市场根本不买账,甚至可以说是吓傻了。
消息一公布,全世界的投资人跟疯了一样抛售英镑,英镑兑美元的汇率“咣当”一下就砸到了历史最低点。英国政府想借钱,利息都高到天上去了。
整个金融市场乱成了一锅粥,最后还是英国央行看不下去,亲自下场救市,才没让这艘船彻底沉了。
就这么一折腾,特拉斯在唐宁街10号还没把椅子坐热,就灰溜溜地卷铺盖走人了,创下了英国历史上任期最短首相的记录。
大家当时都看傻了——这帮在欧洲政坛上呼风唤雨的女性领导人,怎么一个比一个“猛”啊?
如果说特拉斯这事儿,还算是搞经济没搞明白,栽了个大跟头。那有些人的玩法,就更让人看不懂了。
比如芬兰那位年轻的美女总理,桑娜·马林。
有段时间,一段她在私人派对上跟朋友们一起嗨舞的视频,不知道被谁给捅到了网上,一下子就炸了。
视频里,马林确实玩得挺开心的,跟着音乐扭动身体,跟平时在镜头前那个严肃干练的样子简直判若两人。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很多人就开始骂,说她作为一国总理,这么搞太不像话了,简直是“有失国体”。还有人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瞎猜,说她是不是嗑药了。
事情闹得很大,逼得马林不得不专门出来开记者会澄清,还去做了个药检证明自己的清白。
当然,也有不少人站出来挺她,尤其是很多年轻人和女性,觉得这没啥大不了的。谁还没个私生活了?凭什么当了总理就得变成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人?
这事儿吵来吵去,最后也没个定论。但大家心里都犯嘀咕,现在选领导人,到底是选个“圣人”,还是选个活生生的人?
说到“跨界”,德国那位外交部长贝尔伯克,那才叫一个传奇。
你可能想不到,这位在国际舞台上跟各国大佬掰手腕的女强人,以前是个专业的蹦床运动员,还拿过三次德国比赛的铜牌呢!
后来因为伤病退役了,才转行搞起了政治。她是个铁杆的环保主义者,加入了绿党,一路高升,最后坐上了外交部长的位置。
她一上台,就把自己的环保理念发挥到了极致。最典型的,就是拼了命地推动德国关闭所有的核电站和火电站。
她的口号是:为了地球,环保高于一切!
这话说得是挺漂亮,但德国那些搞工业的大老板们脸都绿了。德国可是个工业强国,汽车、化工、机械,哪一样不要用电?
你把核电站都关了,能源从哪来?靠风车和太阳能板吗?那玩意儿不稳定啊,刮风下雨天怎么办?结果就是电价蹭蹭往上涨,很多工厂都快撑不下去了。
不少德国经济学家和企业家都急了,公开批评贝尔伯克的政策是在搞“去工业化”,是在拿德国的未来开玩笑。他们说,这位“蹦床小妹”的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太骨感了。
这种因为个人“标签”太鲜明,而忽略了现实复杂性的情况,好像越来越普遍了。
如果说上面这些,还能用“个人风格”或者“政治理念不同”来解释,那接下来要说的,就真的有点挑战大家的认知底线了。
那就是,有些身居高位的领导人,居然会犯一些连中学生都不会犯的常识性错误。
最让人跌破眼镜的,是爱沙尼亚的总理卡拉斯。她有一次在公开场合,居然对二战的历史提出了质疑,说什么“中俄居然说他们参加和赢得了二战,并击败了纳粹,这真是个新鲜事”。
这话一出来,全世界都惊了。这已经不是观点问题了,这是赤裸裸地挑战公认的历史事实啊。稍微读过点历史书的人都知道,苏联在二战欧洲战场上付出了多么惨烈的代价,中国在东方战场拖住了多少日本法西斯的兵力。
一个欧盟成员国的总理,居然能说出这么无知的话,简直让人怀疑她是不是穿越来的。
无独有偶,前面提到的那位英国前首相特拉斯,在当外交大臣的时候,也闹过一个天大的笑话。
有一次她跟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会谈,义正词严地要求俄罗斯从乌克兰边境撤军。拉夫罗夫就问她,英国是否承认俄罗斯对罗斯托夫和沃罗涅日这两个州的主权?
这两个地方是俄罗斯的领土,这在地图上标得清清楚楚。结果特拉斯想都没想,直接回答说:“英国永远不会承认。”
搞得现场的英国驻俄大使脸都白了,赶紧凑到她耳边小声提醒,这俩地方是俄罗斯的,不是乌克兰的。
这种连地理位置都搞不清楚的外交大臣,实在是闻所未闻。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看,就让人觉得很不对劲,好像欧洲政坛上,正在出现一种“知识真空”现象。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在专业能力、甚至基本常识上都存在明显短板的人,能一步步爬上权力的顶峰呢?
背后其实有一股看不见的推手,那就是在欧洲越来越盛行的所谓“政治正确”。
简单来说,就是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身份标签”变得比他(她)的实际能力更重要。比如说,“女性”这个身份,在很多欧洲人看来,本身就代表着“进步”和“文明”。
所以,只要你是个女候选人,好像从一开始就自带了光环,至于你以前是干嘛的,懂不懂经济,会不会治国,这些好像都成了次要问题。
欧盟甚至还通过了一个法律,硬性规定员工超过250人的大公司,高管里面必须有至少40%是女性。凑数都得凑够!
这种风气从商界蔓延到政界,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像冯德莱恩当选欧盟委员会主席的时候,整个欧洲媒体都在欢呼“这是历史性的一步”,大家关注的焦点全在她“欧盟首位女主席”这个头衔上,至于她之前在德国国防部长任上的那些争议和不太光彩的履历,好像一下子就被遗忘了。
当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再是“唯才是举”,而是变成了看谁的“标签”更正确、更时髦时,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帮“大妈军团”上台之后,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共同点:她们好像都不太爱管自己家里的事儿,反而对国际大事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
你让她们谈谈怎么解决国内的失业问题,怎么应对越来越高的通货膨胀,怎么让本国的产业重现辉煌,她们可能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因为这些问题太复杂,太棘手,而且搞不好还会得罪人。
但是,你让她们谈俄乌冲突,谈台海局势,那她们可就来劲了,个个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个个都把自己塑造成了捍卫“自由”与“民主”的斗士。
以冯德莱恩为首的这批领导人,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外交舞台上。她们频繁出访,发表各种强硬声明,尤其是在骂俄罗斯这件事上,一个比一个嗓门大。
这么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既能转移国内民众对经济民生问题的注意力,又能在美国面前表现自己的“忠心”和“价值”,在国际上刷足了存在感。
可镜头拉回到欧洲普通人的生活中,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电费账单越来越吓人,超市里的东西越来越贵,冬天取暖都得省着点。
当政治越来越像一场只在乎姿态和口号的表演秀时,那些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却被悄悄地扔在了角落里。
当华丽的口号代替了务实的行动,谁又会为这场热闹的政治秀最终买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