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 岁被裁员后,通过直播养活全家的情况并不少见,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案例及相关经验分享:
王强:短视频带货实现月入 10 万:王强 35 岁时被某互联网公司裁员,面对房贷、车贷等压力,他看到同小区宝妈靠直播卖童装月入五万后,决定尝试短视频带货。他从用手机拍摄简单的开箱视频开始,不断研究短视频算法,发现垂直领域更容易变现、早上 7-9 点流量性价比高、“痛点 + 解决方案” 的脚本结构能提升转化率等关键秘诀。经过努力,他的账号粉丝从 0 增长到 50 万,单场直播最高成交额突破 80 万元,最终实现月入 10 万,并组建了自己的小团队帮助传统行业商家转型线上。
张远:绿幕直播讲述历史知识:34 岁的前策划经理张远,在失业三个月后,用 5000 元积蓄购买了绿幕、补光灯和手机支架,在出租屋里开启历史知识直播。他第一次直播只有 7 个观众,但当使用绿幕切换到故宫场景讲明清历史时,在线人数突然涨到 3000。如今他单场直播打赏加带货佣金稳定在 5000 元以上,三个月赚了 12 万,相当于过去在公司两年的税后收入。
张伟:多维度直播实现逆袭:张伟 35 岁被裁员后,在超市生鲜区遇到前下属通过直播教做副业,从而受到启发。他注册账号后,用数据库索引原理讲解婆媳矛盾等独特内容吸引了观众,当他在直播间分享自己被裁后的真实感受时,实时在线人数突破 10 万。现在的张伟白天给生鲜平台写带货脚本,深夜直播拆解 AI 裁员算法,周末在城中村开设 “中年突围训练营”,通过多维度的直播方式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这些案例表明,35 岁被裁员后通过直播养活全家是可行的。关键在于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直播领域,利用好自身的经验和优势,同时不断学习和研究直播技巧,克服初期的困难和挑战,就有可能在直播领域取得成功。
35 岁群体做直播时,因人生阶段、社会阅历和现实处境的特殊性,既具备独特优势,也面临专属挑战,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一、35 岁群体做直播的优势
35 岁左右的群体往往处于人生 “承上启下” 的阶段,过往的职场经历、生活沉淀和社会角色,能转化为直播中的独特竞争力:
内容深度:阅历赋予的 “信任感” 与 “共鸣力”35 岁群体通常积累了 10 年以上的职场经验(如管理、技术、销售等)、家庭生活经验(如育儿、婚姻、理财、家庭关系处理等),或垂直领域的深耕(如行业知识、技能经验)。这些经历让他们的内容更具 “真实感” 和 “实用性”—— 比如讲职场晋升避坑、中年理财规划、亲子沟通技巧时,能结合具体案例和细节,而非泛泛而谈。这种 “有故事、有结论、有方法” 的内容,更容易打动有相似经历的观众(如同龄群体),建立 “过来人” 的信任背书,比年轻主播的 “碎片化输出” 更易形成长期粘性。
沟通成熟度:情绪稳定与 “共情力” 更强经过职场打磨和生活历练,35 岁群体在沟通表达、情绪管理上更成熟:面对直播间的负面评论(如 “年龄大了还来凑热度”)时,不易被激怒或焦虑;与观众互动时,能更敏锐地捕捉对方需求(如职场新人的迷茫、宝妈的育儿压力),用更包容的态度回应,而非年轻人常见的 “情绪化对抗”。这种 “稳” 的特质,尤其适合知识分享、情感疏导、行业咨询等需要 “信任感” 的直播领域。
资源积累:人脉与跨界整合能力更突出35 岁群体往往有更广泛的社会人脉(前同事、行业伙伴、朋友圈层),初期可通过私域流量(如微信好友、朋友圈)撬动第一批粉丝;若涉及带货,还能利用过往资源对接供应链(如前公司合作的厂商、行业内的供应商),比纯新人更易拿到优质货源或优惠政策。此外,他们的 “跨界整合能力” 更强 —— 比如前互联网从业者可结合职场经验讲 “AI 工具提升效率”,宝妈可结合育儿经验带母婴用品,实现 “内容 + 变现” 的联动。
目标感明确:动力更持久,抗挫折能力更强35 岁群体多面临房贷、育儿、赡养老人等现实压力(尤其是经历过裁员的群体),做直播的目标更清晰(“赚钱养家”),而非年轻人的 “玩票” 心态。这种 “刚需驱动” 让他们更能接受初期的低流量、低收入,愿意花时间研究平台规则、优化内容;面对 “播了 3 个月没起色” 的挫折时,也更易坚持 —— 毕竟背后是家庭责任,退路更少,动力反而更足。
二、35 岁群体做直播的挑战
35 岁群体的人生阶段和生理、心理特点,也让他们在直播中面临一些专属难题:
技术与规则壁垒:对 “新玩法” 的适应速度较慢直播不仅是 “说话”,还涉及短视频剪辑(如剪映、Pr)、直播设备调试(补光灯、麦克风、绿幕)、平台算法逻辑(如抖音的流量池机制、小红书的标签推荐)等技术细节。35 岁群体若此前未接触过互联网行业,学习这些技能可能比年轻人更吃力 —— 比如年轻人能快速掌握 “卡点转场”“AI 配音” 等潮流玩法,而他们可能需要花更多时间摸索,甚至因 “技术跟不上” 导致内容呈现粗糙,错失流量机会。
体力与时间的双重挤压直播行业的 “高强度” 对 35 岁群体的体力是考验:头部主播常需要每天直播 4-6 小时,甚至熬夜赶流量高峰(如深夜 10 点后),而 35 岁左右的人可能因生理机能下降,易出现疲劳、精力不集中等问题。更关键的是时间冲突 —— 多数人需兼顾家庭责任(送孩子上学、照顾老人、处理家务),难以保证稳定的直播时长(如固定每晚 8 点开播),而平台算法往往偏好 “规律开播” 的账号,时间不稳定可能导致流量推荐受限。
思维固化与 “接地气” 的矛盾35 岁群体的认知体系相对成熟,但也可能更 “固化”:比如习惯了职场中的 “正式表达”,在直播间难以用年轻人喜欢的 “口语化”“梗文化” 互动(如不会说 “家人们”“扣 1”“上链接”),显得生硬;对流行热点(如某首洗脑神曲、某个网络热梗)的敏感度较低,内容容易 “过时”,难以吸引年轻观众。此外,部分人可能因 “过往身份”(如前管理层、白领)放不下面子,不敢 “自嘲”“暴露脆弱”,而直播的核心是 “真实感”,这种 “端着” 的状态会拉远与观众的距离。
经济压力与试错成本高年轻人做直播可 “轻启动”(一部手机即可),即使失败也无太大负担;但 35 岁群体往往需投入更多:购买设备(数千至上万元)、学习课程(如直播培训)、甚至放弃兼职机会专注直播,而短期内若没有收入,可能加剧家庭经济压力(如房贷、奶粉钱)。这种 “试错成本高” 的现实,会让他们更焦虑,难以从容打磨内容,甚至因 “急于变现” 而选择不适合自己的领域(如跟风带货却因选品能力不足亏损),陷入恶性循环。
总结
35 岁群体做直播的核心优势在于 “阅历带来的内容厚度” 和 “成熟带来的抗风险能力”,而挑战则集中在 “技术适应”“时间精力分配” 和 “思维转型” 上。若能扬长避短 —— 比如用行业经验深耕垂直领域(如职场、育儿、中老年健康),主动学习基础技术工具,灵活协调家庭与直播时间,这个群体完全能在直播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正如之前的案例所示,他们的 “真实” 和 “深度”,恰恰是区别于年轻主播的核心竞争力。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天地六合情感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