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条来自美国问答网站的帖子在国际舆论圈里引起了不少关注,一位韩国网友直言不讳地问:“没有得到韩国同意,中国怎么敢随意发射那么多卫星?”还扬言要向中国收取“太空环境维护费”。
这番话既突兀又蠢到令人难以置信,中国在自己家里自己造卫星、自个儿发射,跟韩国根本毫无关系,凭啥让韩国网友来指指点点?
要知道,1967年的《外空条约》都早就说得很清楚了,“太空不能被任何一个国家占为己有”,那么有人怎么还敢放话说“亚洲的天空是韩国的地盘”呢?
中国航天的发展
中国航天的发展速度真是让全世界都感到佩服,到了2024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已经完成了51次的太空发射任务,把超过190颗航天器送上了轨道,里面有长征系列的运载火箭发射了49次,捷龙三号也发射了2次。
如此频繁的发射安排,几乎每周都能见到一次航天任务,这样的速度在国际上算是顶尖的水平了。
在重大工程方面,中国航天持续传来喜讯,2024年,长征二号F火箭接连完成神舟十八号、神舟十九号的发射任务,顺利将航天员送入中国空间站,表现得挺厉害的。
天舟七号和天舟八号货运飞船为空间站运去了物资和实验设备,确保了航天员能长时间待在那里,还能进行科研活动。
嫦娥六号任务还登上了“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的榜单,完成了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采样归来的壮举,也标志着中国深空探测技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2025年的神舟二十号任务,又一次彰显了中国航天的硬实力,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方式,竟然只用了6.5个小时,就和天和核心舱完成了对接,组合成了三船三舱的整体。
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火箭,可靠性高达0.99996,也就是说,十万次发射中只允许出现四次失误。这么高的标准,充分展现了中国航天对质量和安全的极致追求。
在商业航天这块,中国也取得了不错的突破。到了2024年5月,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通过市场竞拍的方式进行了“拼车”发射,这是我国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服务第一次面向公众公开竞拍呢。
11月,长征十二号这款4米直径的首型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顺利完成了首次飞行。此次任务不仅攻克了多项新技术,也为国内外客户带来了更丰富的发射方案。
目前,中国航天已经由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北斗导航系统覆盖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准确度超过GPS,而中国空间站也成为太空研究的关键平台,已在轨完成了超过200项科学和应用任务,嫦娥探月工程不断刷新着人类探月的纪录。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自主创新和不断努力,可挺中国航天发展的蒸蒸日上,竟然有一些韩国网友表现出莫名的焦虑情绪。
韩国的狭隘认知
在美国的Quora社区里,有些韩国网友说啥“𝘊𝘩𝘪𝘯𝘢发射卫星得经过韩国同意”,还说“因为发射卫星影响太空环境,得向韩国赔偿”。更夸张的是,居然有人把亚洲上空当成韩国的“地盘”。
太空归咱全人类共享,任何国家都没资格把它据为己有,这是航空法律的硬性规定。我们中国的航天工作,都是严格按照国际规则来的,所有的发射任务都经过科学安排和充分讨论,根本不存在“影响太空环境”这一说。
挺搞笑的,就是当韩国网友对中国的航天事儿指东指西的时候,韩国自己搞的航天项目却老是一再碰壁。
2021年,韩国自己研发的“世界号”火箭首次发射就出了差错,查出来的原因是第三级发动机的内部固定装置松了,导致氦气罐掉了下来。一直到2024年,韩国还算不上真正能自主发射火箭,只能靠其他国家的火箭把卫星送上天。
除了航空航天这块,韩国在文化方面也是有点偏差啊,反正多年来,韩国将中国的“端午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改了个名字,之后还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也被列为他们后续想争取的申遗对象。
这事儿的背后,一部分原因是韩国自身的传统文化不太丰富,长时间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导致文化认同有点乱;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商家为了利益,试图利用中国的文化元素来提升自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面对韩国这些争议,国际网友都挺聪明的,俄罗斯网友直截了当地说韩国人是嫉妒心作祟,还讥笑韩国“自封宇宙强国”;日本网友则直截了当地指出,韩国老是在不属于自己领域里耗费心思,就连美国网友也大多不买账,反倒更关心中国航天的实际技术进步。
跟韩国那种狭隘的想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航天一直保持着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努力推动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发展航天事业。
中国航天的开放包容
在2025年4月举行的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中国国家航天局公布了嫦娥八号任务合作项目的遴选结果,10个项目被选择,其中涵盖了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外加一个国际组织的参与。
其中有巴基斯坦的月球车计划、土耳其东南科技大学的智能探索机器人项目之类的,体现了中国航天对国际合作的开放态度。
在载人航天方面,中国也积极推动与各国的合作,比如巴基斯坦的航天员选拔工作已经正式展开,预计到2026年,巴基斯坦的航天员将以载荷专家身份进入中国空间站进行任务。
港澳的航天员也已经开始专业培训,未来他们会承担航天任务,这些安排让中国空间站逐渐变成了真正的国际太空实验室。
中国航天的开放,不只是局限于国际合作,还体现在对大众科普教育上,“天宫课堂”作为中国首个太空科普品牌,自2021年成立以来,已经举办了不少次太空课程。
到2025年,“天宫课堂”3.0升级版将首次亮相,重点展示量子超流态的现象,全国138所中学同步进行对照实验,真是令人期待呀!
更让人动容的是,空间站实验平台向民间开放,四川凉山的中学生提出的“太空养蚕”计划成功入选为在轨项目,这样一来,偏远地区的孩子们也能有机会参与你空的探索啦!
中国航天的进步不是为了比拼谁强,而是为了揭示宇宙的奥秘、造福全人类。
北斗系统的提升让全球通讯变得更便捷,空间站上的科学实验带动了技术的不断革新,而“天宫课堂”则点燃了青少年的科学梦想。每个环节都体现出中国航天对人类未来的关切和担当。
结语
那些对中国航天提出质疑的韩国网友,难道没看到太空那么辽阔,咱们人类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韩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本应稳扎稳打提升自身实力,可偏偏总爱在那些不属于自己的领域找存在感,真让人觉得有点儿不着调。
太空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藏,探索宇宙也是大家的共同责任。中国航天会继续坚持和平利用太空、合作共赢的原则,和世界各国一道促进航天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