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媒体近日披露,伊朗国防部高层与中国就采购歼10C战开始磋商。
这一消息源于以伊冲突停火次日伊朗防长纳西尔扎德的紧急访华行程。
根据俄罗斯媒体转述的香港信源,德黑兰希望获取的歼10C数量可能达到400架,这个规模远超常规军售订单,但交易推进面临多重现实阻碍。
在以军近期发动的空袭行动中,伊朗多个战略要地的防空系统暴露出严重缺陷。
监测数据显示,以色列战机成功穿透伊朗防空网络并摧毁多处设施。
这种防御体系失效的情况迫使德黑兰重新评估其军事装备体系。
伊朗军方原本寄希望于俄制苏35战机补充战力,签署的50架采购合同仅落实4架交付。
俄罗斯智库公开承认,其军工产能难以满足盟友需求,这为伊朗转向中国装备埋下伏笔。
中国对这笔潜在军售持审慎态度基于三方面考量。
是战略时机的敏感性。
中东局势正处于停火后的脆弱平衡期,中国作为重要调停方需要维持中立立场。
若此时批准大规模武器出口,可能引发以色列的激烈反应,导致区域局势再度恶化。
支付方式存在现实困境。
伊朗方面提出的能源抵偿方案涉及金额过大,类似的150架战机换能源提案就曾遭否决。
中国企业若接受此类交易,可能触发欧美制裁机制,影响全球业务布局。
技术安全风险是另一个关键因素。
伊朗要求中方提供整条歼10C生产线的诉求,超过了中国对外军事技术合作的常规尺度。
相较于巴基斯坦在歼10C项目上仅限于组装环节的技术转移,伊朗的需求涉及完整产业链。
德黑兰面临的境外情报渗透压力更令北京警觉,伊朗国内军工设施近年多次发生可疑爆炸事件,这些安全隐患加剧了中方对核心技术外流的担忧。
当前局势变化为交易带来新变数。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公开表态,暗示可能解除伊朗石油禁运政策。
若华盛顿真的调整制裁措施,德黑兰的能源出口收益将显著提升,这有助于其建立更合规的军购资金渠道。
但实现交易的根本前提在于区域局势稳定,伊朗必须切实履行停火协议条款,在核开发等问题上作出必要妥协。
中国国防部的非公开信息显示,若伊朗能够有效管控与以色列的矛盾,且在支付手段上形成美元或人民币结算方案,双方存在重启谈判的可能性。
分析人士指出,现代国际军贸本质上是政治关系的延伸。
伊朗的军购诉求折射出地缘格局的深刻变化,传统武器供应国的产能困局正在重塑全球防务市场。
对于中国而言,武器出口决策需要权衡战略利益与技术安全,既要考虑区域力量平衡,又要维护自身经济发展环境。
这种平衡艺术在外交层面尤为关键,任何重大军售都将成为观察国际关系走向的风向标。
未来中东局势的演变方向,将直接影响德黑兰能否构建起新的空中防御体系。
【版权声明】本文描述的内容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播社会正能量,无任何低俗、不良导向。我们高度重视版权保护和个人隐私,若您认为存在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核查,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删除、更正等措施。感谢您的支持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