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保或许成了压垮小老板的最后一根稻草。
北京胡同面馆,一家这间经营了八年的小店,“3个员工,每月社保多掏1万8,纯利才2万,不关店等着喝西北风吗?
同一时间,武汉户部巷的王老板6名员工按新规交社保后,每月硬生生多出1.2万开支。
“一碗热干面卖6块,一天卖300碗才够交社保。”他盘算着要么涨价赶客,要么硬扛到倒闭。
全民社保小老板们会关门吗?
01
9月1日起,所有用人单位必须为员工缴纳社保,即使签了“自愿放弃协议”也视为无效。
这本意是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却让小餐饮圈焦虑。
在深圳城中村的快餐店,李姐边炒菜边算账:“一个员工月薪5000,社保企业要掏1100多。我这店5个人,每月多花5500块,一年就是6万6!”她抹了把汗苦笑道:“去年整年利润才8万,这还怎么活?”
看数据也很残酷:小餐饮行业平均利润率仅5%-8%,而社保支出占企业用工成本的24%。
当房租、食材、平台抽成节节攀升时,新增的社保成本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本来餐饮行业就不好做,如今又来了社保。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已有132万家餐饮企业注销吊销,平均每天3600家门店消失。
社保新规无疑将加速这波闭店潮,北京餐饮协会调研显示,62%的样本企业表示将缩减门店规模。
02
奶茶店VS饭店谁先倒下?
“奶茶店倒闭潮” 的词条冲上热搜,但真相远比标签复杂。
街角的奶茶店看似岌岌可危:员工平均在职仅3-6个月,流动性极高。
加盟体系的灰色操作更普遍,某加盟商直言:“直营店强制交社保,我们加盟商谁交谁傻,员工自己都不乐意到手工钱变少!”
根据数据:奶茶单店投资普遍低于50万元,平均17个月回本。
而餐饮单店投资超百万,回本需22个月。
这意味着饭店的资金链更脆弱,抗风险能力更低。
传统酒楼也开不下去了。
2025年上半年,珠三角地区七、八十家大型酒楼集中咨询设备回收,广州竹溪荔湖酒家、上海王朝大酒店等30余家老牌酒楼接连闭店。
动不动几千平米的场地、庞大的服务团队,在社保新政下成了致命负担。
但除了社保,还有更致命的几座大山!
除了社保让人力成本激增22%-28%。
还有刚刚退下热潮的外卖,外卖补贴大战中商家实收低至1元/单。
上海某茶饮店主展示的订单:参与“满18减18”活动后,扣除杯子、盖子、保温袋成本1.3元,实际到手仅剩0.7元。
小某书上“咖啡淡如刷锅水”的吐槽,背后是商家在生存重压下的无奈妥协。
很多商家都是租的门面开店,一线城市50平米店铺月租高达5万,就算租金不涨价,这也是每个月的一笔固定支出。
最后就是餐饮行业其实竞争很激烈,全国餐饮存量逼近1700万家,一条街上有几家饭店,同样的东西就只能靠手艺取胜了。
03
面对这场生死考验,小老板们正在绞尽脑汁寻找活路。
在深圳罗湖,周老板把8名全职拆解为“4名核心+4名小时工”组合。
高峰时段用非全日制工避开社保义务,每月节省3200元开支。“省下的钱够雇个洗碗工了”,他松了口气。
更精明的老板开始玩转政策工具。
广州人社局推出“社保补贴计算器”,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可申请基数30%的补贴。
某酸菜鱼品牌通过“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减免+稳岗补贴”组合拳,单店年省5.2万元。
还有老板用机器替代人力。
北京面馆引进智能煮面机替代3名厨师
杭州餐厅用客流预测系统优化排班,12人减至9人
但这同样也导致一个连锁反应就是,快餐品牌预制菜使用率达70%,后厨裁员40%。
也催生了很多夫妻店,重庆做烧腊的陈叔坦言。他和老伴每天工作14小时,女儿放学就来帮忙打包。“虽然累,但比雇人踏实,社保?我们自己都十几年没交了。”
04
缴纳社保长远来看对劳动者是有利的,对于小老板也确实是压力,因此需要缓冲。
强制社保终结了行业“野蛮生长”时代,倒逼餐饮人从拼价格转向拼价值。
正如深圳茶饮品牌“柠季”创始人的顿悟:“现在每招一个人都要思考:他能否创造匹配社保的利润?这倒逼我们精细化管理。”
所以对人的要求和餐饮的要求变高了。
中国烹饪协会预测,未来3年餐饮连锁化率将从21%升至30%。
头部品牌已启动“小店战略”,海底捞、西贝纷纷缩小门店面积,优化人效应对成本压力。
面对压力,政策制定者也在想办法。
深圳试点“弹性社保”,允许10人以下企业前3年按基数80%缴纳;淮南对困难行业开放缓缴通道。
这些尝试可能催生全国性解决方案。
传统酒楼批量离场,新茶饮加速连锁化形成鲜明对比。这场淘汰赛的裁判早已不是资本或流量,而是效率与合规的平衡能力。
广州六运小区的糖水铺。
老板把四张餐桌换成两张,砍掉两个全职岗位,换上智能煮粥锅。
现在他每天亲自送外卖,妻子收银兼做双皮奶。“社保该交就交,但铺租砍半、人效翻倍,活得下去。”
当1700万家餐企在社保新规的熔炉中淬炼,最终留在牌桌上的,永远是那些把危机变成转机的故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