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窦漪房见夫家突然显贵,心里头慌得很。昨天还是对她温声细语的代王,今天却得摆起皇帝的架子,少言寡语了。
刘恒当上代王那会儿,家里确实挺有钱有势的。不过在山西那块封地上,他们一家子过得挺自在,没什么烦心事。像刘恒这样不爱惹事的诸侯王,往往运气都不错,有时候他亲自下地松松土、种种田,说不定还能得到皇帝的夸奖呢。
窦漪房意外到了山西,竟被淡泊名利的刘恒深深宠爱。虽然人生轨迹和她想的不一样,但这突如其来的幸福也让她感到很安慰。她陆续生了王子和王女,以后的日子富贵满满。只是,她常常会想念失散的两个兄弟。所以,当刘恒当上皇帝后,窦漪房没别的心愿,就盼着能找到她的两个兄弟。
没过多久,窦漪房就当上了皇后,地位一下子提高了好多,找亲人的事情也就顺利多了。没过多久,窦长君和窦少君就都被找到了。当窦漪房看到自己那个被多次转手当奴隶卖的弟弟窦少君时,心疼得不得了,抱着他就大哭起来。所以说啊,那些突然变有钱的家庭,总是有些让人感动的场景,大概是因为他们发财后还没忘本,带着家人一起过上了好日子。
窦漪房只看到家人团聚的温馨场景,但大臣周勃和灌婴却留意到了穷亲戚进京后的尴尬处境和潜在危险。他们认为,皇后那俩兄弟,现在虽然显得挺落魄,但人的境遇变化无常,说不定啥时候就翻身了。要是不注重品德修养,这俩人说不定也会变成像吕产、吕禄那样的坏人。
所以大臣们建议,让窦家的孩子们进京接受更好的教育,以后也好在朝廷里做官。
窦长君和窦少君年纪都不小了,想法和能力都差不多定型了,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只能从年轻人里面挑。窦皇后就看中了一个窦家的年轻人,他是窦皇后堂兄的儿子,按辈分来说,得叫窦皇后姑姑,叫刘恒姑父。这个人就是窦婴,他后来可是影响了朝廷好几十年呢。
【观津窦婴,外戚新贵。】
西汉时期,外戚是个不得不提的重要群体。后来的很多朝代都特别害怕外戚势力,这主要是因为西汉对外戚太过宽容和重用。像吕后,她竟然扶持侄子来抢皇位;薄太后的弟弟在朝廷里势力大得很,他说要保的人,就连汉文帝也拿他没办法。到了窦皇后那会儿,情况还是差不多,她也想跟前面两位太后一样,提前享受那些特权待遇。
观津窦家毕竟不是秦末汉初那会儿的大户人家,要想出两个能当上外戚大臣的人才,真是挺难的。他们家就靠窦婴这一个杰出人物撑着,窦婴可是观津窦家兴盛的指望啊。
窦婴这人挺机灵,明白自己本事有限,就靠门客来帮忙。从先秦那会儿起,门客就是政客们的另一条出路,窦婴当然也不例外。所以他混得不错,在汉文帝时期,还给势力超大的诸侯王吴王刘濞当过国相。这刘濞啊,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人物,地盘大、有钱,野心也大得很。
我爸是观津人,他爱招待朋友。孝文帝在位时,我爸当过吴国的丞相,后来因病离职。到了孝景帝刚即位那会儿,他又做了詹事。
窦婴在吴国当国相的时候,学到了不少东西,后来因为生病就离职了。等到汉景帝上台,他又被提拔为“詹事”,这个职位听起来像是给太子、皇后管家的,好像没啥大权力,但实际上能接触到权力的中心。
比如说,汉景帝喝酒时老爱叫上窦婴一起,不管是办公事还是家宴,都少不了他。那时候窦漪房还在,她一心想着让家族更兴旺,自己当了太后,当然就给窦婴不少好处。不过,她这个侄子好像有点“忘恩负义”。
尽管窦漪房身份尊贵,是太后,但她好像也有天下所有普通女人都有的两个小毛病:
什么事情都先考虑自己的娘家。
对小儿子特别偏爱。
刘武是窦漪房的小儿子,也是汉景帝的亲弟弟。他虽然只是个皇子,但特别受大家喜欢。长大后,汉文帝把他封到了梁国,还让他有权自己招募官员。这就是为什么梁国有很多能人异士,都是因为刘武有这个特别的权利。
梁王刘武特别想家,老想着法子回长安看看老妈和哥哥。窦漪房见小儿子这么贴心,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想着汉景帝的儿子们都还小呢,窦漪房琢磨着,反正都是要选继承人,选儿子还不如选弟弟刘武呢,等汉景帝不在了,皇位就传给刘武好了。
可能汉景帝瞧出了母亲的心思,有一回喝酒时,他酒过三巡,不留神就把这念头说了出来,话一出口他就感觉不对劲了。窦太后呢,在一旁笑得嘴都合不拢,这下子可让他怎么收场呢?
就在这时,窦婴来“捣乱”了。
窦婴端起酒杯向皇上敬酒,说道:“这天下是高祖打下来的。父子相传,这是汉朝的规矩。皇上怎么能随便传给梁王呢?”这话让太后听了,从此对窦婴心生厌恶。
窦婴先举杯敬了酒,接着就直截了当地跟汉景帝说开了,他提醒汉景帝,这江山是你爷爷汉高祖刘邦一手打下的,高祖早有规定,皇位得由老子传给儿子,你咋能改动老祖宗立下的规矩,私自传给弟弟呢?
直接指出问题所在,其实就是最好的帮忙。窦婴帮汉景帝解了围,让汉景帝乐开了花,可窦太后却心里犯嘀咕,觉得窦婴真是个没良心的,不帮着自家亲戚说话。这样一来,窦太后就开始讨厌这个侄子了。而窦婴呢,他觉得詹事这个官要管的琐事太多,不值得他费心,没过多久,他就又辞官不干了。
窦太后为了明确表示不喜欢窦婴,下令说,以后窦婴只有在节日必须进宫行礼时才能来,其他时间都不许进宫。
窦婴因为被“娘家”那边给排斥了,结果闹得满城风雨,议论纷纷。
窦婴做的事就真的错了吗?其实也不一定。他虽然和窦太后的关系搞砸了,但却赢得了读书人和朝廷上下的敬重。因为窦太后的主意本来就不对,窦婴能为了大义不顾私情,这种做法超出了那些庸俗的人情世故。所以后来,吴楚七国之乱一爆发,朝廷上上下下都推荐窦婴去平定叛乱,汉景帝也赶紧把窦婴叫来了。
起初,窦婴觉得自己不行,就婉拒了汉景帝给的官位。但他心里清楚吴王刘濞的势力,那时候吴军正猛攻梁国边境,刘武快顶不住了,连窦太后都亲自出面,好说歹说劝窦婴当大将军去平乱。窦婴见状,也不好再推辞了,毕竟老拒绝也不像话。于是,他把汉景帝赏的一千斤黄金放在家门口走廊上,让手下人和门客自己拿去用。
窦婴的做法挺直接,就是花钱买个好名声,然后长期养着那些门客,关键时刻再用他们。这些门客平时不用干活,吃得好喝得好,就等着到了紧急关头,能够挺身而出。
窦婴这个大气的家伙,立马就把手下的门客给安排妥当了,能打的穿上盔甲去战场上拼杀,能出谋划策的就安排进军营当参谋。他还推荐了名士袁盎和名将栾布。就这样,窦婴和太尉周亚夫挑起了平定叛乱的大梁,再加上梁王刘武,他们三个人在七国之乱中就是铁打的柱子,屹立不倒。等战乱结束后,窦婴因为功劳被封为“魏其侯”,和周亚夫一起在朝廷上风光无限,别的侯爵都比不上他俩。
窦婴负责守卫荥阳,还监管着齐、赵两国的军队。等七国的叛军都被打败后,他就被封为了魏其侯。这下,好多有才能的游士和宾客都抢着去投靠他。在孝景帝时期,每当朝廷商议大事时,条侯和魏其侯在场,其他列侯都不敢跟他们平起平坐。
窦婴被封为魏其侯后,终于出人头地,让窦家变得富贵显赫。跟随他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有个叫田蚡的年轻人。没想到,这田蚡后来竟成了窦婴的头号对手。
【能力满分,情商零分。】
权力的转移,加上外戚家族的强盛,这些都是窦婴万万没想到的大变化。没有人可以靠一次功劳就永远享福,可窦婴却一直沉浸在自己的老想法里,无法自拔。
公元前150年,汉景帝的大儿子刘荣被剥夺了太子身份。这场由王娡、刘嫖等女人掀起的权力斗争,最后也影响到了朝廷。刘荣的妈妈栗姬因为没答应和刘嫖结亲,害得儿子丢了太子宝座。窦婴是刘荣的老师,他据理力争,但最终还是没能改变什么。
刘荣被罢黜后,窦婴一气之下自己请辞,跑到蓝田去隐居了。他本想这样发泄下心中的不满,却没想到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好多人。他的一个手下高遂跑来提醒他,说他不该一再拒绝朝廷的任命,这样做就像是把皇帝和太后的面子踩在地上,会让别人对皇帝心生不满,而皇帝最终也会把这账算到他头上。
窦婴被提醒后,才明白自己之前的任性就像在细钢丝上瞎蹦跶,很危险。他赶紧回到了朝廷,但问题是,汉景帝心里对他的不满已经悄悄种下了。
汉景帝那时候,丞相换了一个又一个。当桃侯刘舍不再当丞相后,窦太后好几次提议让窦婴来当,但汉景帝就像没听见一样。窦太后实在催得紧了,汉景帝才说了实话,说他不是故意不用窦婴,而是因为窦婴这人做事不靠谱,脾气还古怪,不能担此大任。汉景帝这么一说,窦太后也没话可说了。
因为汉景帝讲的都是真话。
窦婴以前和窦太后有过节,主要是因为他心里只认死理,追求公正。但话说回来,皇上就一定完全公正吗?废除刘荣,立刘彻为太子,这其实就是权力斗争,后宫插手朝政的结果。可汉景帝偏偏就吃这一套,窦婴却还拿着公正当挡箭牌,这怎能不让汉景帝生气呢。
公平当然很重要,但也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这是在权衡权力斗争中的主要和次要矛盾时的灵活变通。
因此,窦太后不再计较以前的恩怨,想要保住窦家这份希望,但汉景帝却不记得窦婴以前的恩情,反而开始讨厌他。
桃侯被免去了丞相的职位,窦太后多次向孝景帝提起魏其侯。孝景帝说:“太后难道以为我是因为舍不得,才不让魏其侯当丞相吗?魏其侯这个人,太容易自满得意了,做事也草率。他不太适合当丞相,难以担当大任。”于是就没有任用他。
汉景帝的说法听起来挺有底气,但其实他心里并不瞧得上窦婴,这里面也有他自己的小九九。皇后王娡也有自己的亲戚,她老想着提拔自己的兄弟。所以汉景帝就顺水推舟,封了田蚡和田胜两兄弟为侯。而这个田蚡,以前还是窦婴手底下的门客呢。
窦婴走下坡路,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性格所致,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外戚势力的更迭。汉景帝去世后,刘彻当了皇帝,王娡就成了太后,而田蚡呢,因为外甥做了皇上,一跃成为新的外戚头头。田蚡老想压窦婴一头,所以处处跟窦婴作对,还使劲儿挖他的墙角。窦婴的门客里也有不少人见风使舵,转投到了田蚡门下。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开始用“建元”这个新年号,并打算选新的丞相和太尉。其实,他心里已经想好让舅舅田蚡当丞相。但田蚡有高人籍福给他出主意,他就一直推脱不当丞相,还推荐窦婴来当。汉武帝见状,就让窦婴做了丞相,而田蚡则做了太尉。
田蚡的“谦让”其实是给窦婴挖了个坑,他清楚窦婴性格直,做事不留情面,就故意让窦婴去出头。窦婴做得越多错得也越多,而他田蚡就做得少错得也少。这样一来二去,窦婴就被他比下去了。
结果真的就像说的那样,给田蚡出过主意的籍福,后来也给窦婴提了个醒。他说窦婴这个人“爱憎分明”,眼里容不下坏人,但在朝廷里,哪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窦婴针对的,不过是大家的立场不同而已。籍福劝窦婴别太较真,少得罪点人,可窦婴就是不听。
籍福去恭喜魏其侯,顺便劝慰他说:“您天生就喜欢好人,厌恶坏人。现在好人们都称赞您,所以您才能当上丞相。不过,您要是老厌恶坏人,那得罪的人就多了,恐怕也会让您丢官。您要是能宽容点,那就能长久享福;要是做不到,现在因为别人的坏话丢掉官位可就亏大了。”
籍福到底是支持田蚡,还是保持中立,谁也说不准。不过,对于窦婴的事情,籍福看得挺透。窦婴只认自己心里的“公正”,全然不顾朝廷里的实际情况,很多时候还得看背后的力量对比。窦婴不明白这点,结果就是自找麻烦。
【为保灌夫,不得善终。】
窦婴说到底是个不错的臣子,可就是做起事来太过头了。
汉武帝那时候,窦婴是个铁了心要削弱诸侯势力的人。他虽然跟皇室沾亲带故,但却不含糊,使劲儿打击那些有特权的外戚和皇室成员。于是,他搞起了一场“不讲情面”的行动,把窦家和刘家那些行为不端的人都给揪出来,治了他们的罪。
像窦婴这样胡来一气,能有个啥好下场呢?
让各诸侯回到自己的封地,撤除关卡,按照礼仪制定服饰规格,以此来促进天下太平。挑选合适的窦家人,对于那些品行不好的宗室成员,就从宗族名册中除名。当时很多外戚被封为列侯,而这些列侯大多娶了公主,他们都不想去自己的封地,所以每天都有人到窦太后那里说他们的坏话。
窦婴告诉那些娶了公主的诸侯,让他们赶紧回自己的封地去,别在长安晃悠了。这事儿惹恼了诸侯们,他们都跑到窦太后那儿告窦婴的状。窦太后本来就偏向自家人,加上年纪大了变得固执,对窦婴特别不满。慢慢地,窦婴连窦太后的支持也没了,田蚡就趁机上位,当上了丞相。
田蚡一当上丞相,窦婴的倒霉日子就到了。
田蚡老是在说话和做事上给窦婴难堪,让他丢脸。他借着窦婴的好朋友灌夫去请窦婴见面,但等灌夫告诉了窦婴,田蚡却故意不去,用这招来表示窦婴这个魏其侯已经不行了。窦婴对此倒没太在意,反倒是灌夫开始讨厌田蚡这副德行,帮着窦婴跟田蚡较劲。
灌夫在长安做买卖,早年打仗时结识了不少人,因此他常能靠着雄厚的财力跟田蚡斗得不相上下。但灌夫有个大问题,就是脾气太火爆,也不太懂人情世故,结果田蚡就设法把灌夫给害了。
田蚡娶了燕王的女儿做老婆时,太后王娡特地吩咐所有官员都得去参加婚礼,窦婴和灌夫也去了。在婚礼上,田蚡故意让手下程不识他们不给灌夫好脸色,连酒都不敬他,想激怒灌夫。灌夫这人脾气大,果真被惹毛了,在丞相的大喜日子里就开口骂人,丢尽了脸面。田蚡呢,就借着太后的威风,把灌夫给抓了,还说要杀了他。
窦婴为了救灌夫,一而再再而三地跑到汉武帝那儿求情。汉武帝对窦婴和田蚡两人都很头疼,他其实谁都不喜欢。于是,汉武帝就把田蚡和窦婴的矛盾丢给了御史大夫韩安国,而韩安国呢,也在朝堂上踢起了皮球。
灌夫因为以前立过功,又有窦婴替他担保,所以一直没被定罪。但没想到,窦婴后来做的一件事,竟让他和灌夫一起陷入了困境。
窦婴瞧见汉武帝那“不走心”的样子,便掏出一份汉景帝临终时留给他的遗书。这遗书其实就是为了给窦婴一个特别权力,好让汉武帝能认真听他说话,说白了,就像是张保命符。窦婴本想靠着这遗书来定乾坤,结果没想到却惹恼了汉武帝。
汉武帝开始加强皇权后,绝不容许大臣们以任何形式挑战他的权威。于是,他吩咐掌管圣旨的文官去翻找先皇诏书的存档,找个“合适”的样本,但文官回报说没找到。
那份诏书只被藏在了魏其侯家里,还被家丞给封了起来。随后就有人弹劾魏其侯伪造先帝的诏书,这罪名可是要砍头的。到了五年十月份,灌夫和他的家人全都被定了罪。魏其侯过了好一阵子才得知这事儿,一听就气坏了,气得身子瘫软,饭也不吃,一心求死。
汉武帝马上给窦婴安了个“假传圣旨”的罪名,说他伪造先帝的遗嘱,得在集市上砍头。窦婴想救灌夫,结果不但没救成,灌夫反而立马被杀了。灌夫一死,窦婴心里就七上八下的,生怕汉武帝下一个就轮到他。可汉武帝一直没动手,窦婴还以为自己能逃过一劫呢,没想到汉武帝最后还是把刀挥向了窦婴。
窦婴在公元前131年十二月的最后一天,被汉武帝在渭城大街上处斩。
窦婴,这位有名的皇亲国戚,曾助力平息七国之乱,他的结局却出人意料。因此,之前费尽心机想让窦婴倒霉的田蚡,突然间被吓病了,没多久,在惶恐中也离世了。
窦婴心里讲的公正,很多时候变得死心眼儿了,他忘了自己能享福是因为沾了亲戚的光,不光跟家里人离心离德,还硬跟皇帝较劲,最后落得个被杀头的下场。
他生活在一个得看清形势的时候,可他偏偏没看清形势,结果只剩下些不合时宜的自大想法。
参考的历史资料是《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