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热线电话:
爱电竞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爱电竞 > 爱电竞介绍 >

中美加快量产五代机,继承了苏联衣钵的俄罗斯,怎么就跟不上了?

爱电竞介绍 点击次数:77 发布日期:2025-10-11 01:11

前不久,歼-20服役数量突破300架、美国F-35全球交付量超1000架的消息接连传出,这两个数字让全球都看到了中美在五代机量产领域的硬实力。而同样拥有五代机的俄罗斯,却成了外界热议的焦点——不是因为进步,而是因为差距实在太大。

截至今年4月,俄罗斯苏-57量产型实际只交付了26架,算上9架原型机,总数也才35架。这样悬殊的对比,不禁让人疑惑:继承了苏联航空衣钵的俄罗斯,怎么就跟不上中美两国的脚步了?

日前,美国《国家利益》网站刊登了一篇题为《俄罗斯为何不能再制造飞机?》的文章,详细分析了俄罗斯在战斗机量产领域滞后的原因。

文章提到,俄罗斯航空工业不是造不出好飞机,像苏-57的单机性能、伊尔-76的运载能力,放在国际上都能拿得出手,可就是没法像中美那样搞批量生产,每年交付的飞机数量少得可怜。

在美媒看来,造成俄罗斯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跟历史、经济和技术脱不了关系。

首当其冲的是历史遗留的“体系断裂”,这是苏联解体给俄罗斯留下的致命伤。当年苏联的航空工业布局主要集中在俄罗斯,但零件生产遍布各加盟共和国:乌克兰造发动机核心部件,白俄罗斯产航电设备,俄罗斯本土主要负责总装。1991年苏联解体后,这套完整的供应链直接被拆得七零八落,各共和国成了独立国家,之前的内部协作变成了国际交易,不仅成本飙升,还得看别人脸色。

就拿苏-57用的AL-41F1发动机来说,关键的涡轮叶片涂层技术原本掌握在乌克兰哈尔科夫航空工厂手里,2014年两国关系恶化后,俄罗斯只能自己从头攻关,光这一项就耽误了好几年量产进程。反观中美,中国的航空工业从设计、材料到制造全在国内闭环,美国则有全球最稳定的供应链体系,F-35的零件来自17个国家但全由美国主导,根本不存在“卡脖子”的系统性风险。

经济持续疲软则是量产的“钱袋子”难题。五代机量产需要砸海量资金建生产线、搞供应链、养科研团队,可俄罗斯的经济状况实在撑不起这个摊子。2024年俄罗斯GDP刚过2.2万亿美元,还不到中国的七分之一,军费预算也就1400多亿美元,连美国的五分之一都不到。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经济严重依赖能源出口,油价一波动,军费就得跟着缩水。苏-57的量产线原本计划2020年达到年产15架的规模,可因为2022年油价下跌加上西方制裁,资金不到位,生产线扩建直接停滞,2023年是交付高峰,但也只有11架,而2024年还出现产能回落,只有4架交付。

对比一下,美国为F-35项目前后投入超4000亿美元,建立了3条脉动生产线,分别是美国本土的沃斯堡工厂、意大利的卡梅里工厂,以及日本的三菱重工小牧南工厂。其中,每条线每月能下线2架;中国歼-20的生产线也采用了脉动制造技术,依托国内庞大的工业产能,年交付量估算可以稳定在50架以上。没有足够的资金输血,俄罗斯的量产计划只能是纸上谈兵。

第三个核心原因是技术短板和外部制裁的叠加,成了压垮量产的“最后一根稻草”。五代机和四代机最大的区别在于隐身性能、先进航电和数据链系统,这些都离不开高端芯片、复合材料等关键技术。可俄罗斯在电子工业领域一直是短板,苏-57早期用的还是无源相控阵雷达,后来才换成有源相控阵,却因为连砷化镓都供应不了,所以产能受限。而歼-20的雷达已经用上了氮化镓材料。

对此,文章强调,俄罗斯能造出苏-57这种“一次性精品”,靠的是苏联留下的技术底子,但要批量生产,就得解决成千上万个零件的稳定供应,这恰恰是制裁下的俄罗斯最办不到的。

至于最后一点,则是人才流失和科研断层,让俄罗斯的量产困境雪上加霜。苏联时期培养了一大批顶尖航空人才,可1990年代的经济危机让很多专家要么移民西方,要么转行经商,后续的年轻人又因为行业待遇差不愿投身航空领域。

现在俄罗斯航空科研人员的平均年龄超过55岁,青黄不接的问题非常突出。苏霍伊设计局曾透露,他们研发苏-57的隐身涂层技术时,因为老专家退休,年轻工程师没人带,光调试配方就花了3年时间。而中美都在靠政策吸引人才,中国的航空工业财力雄厚,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更是聚集了全球顶尖的航空工程师,人才储备的差距直接体现在量产速度上。

图注:不止苏-57,俄罗斯的苏-35战机量产不高

综合来说,在这多重因素的叠加作用下,俄罗斯就算再想加快苏-57的量产,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不止苏-57,俄罗斯的苏-35战机量产也磕磕绊绊,原本计划在2015年卖给中国24架后扩大产能,结果因为生产线效率低,每年最多交付10架。

说到底,俄罗斯航空工业的困境,是继承了苏联的“遗产”却没能解决“后遗症”的结果。苏联留下了顶尖的设计理念和部分核心技术,但没留下完整的工业体系、充足的资金和持续的人才储备。而中美则通过几十年的持续投入和体系建设,走出了各自的量产快车道。未来随着中美六代机研发提上日程,俄罗斯如果不能破解这些深层次难题,恐怕只会在航空领域与中美拉开更大的差距,曾经的航空强国荣光,短期内真的难以重现了。

#亚太瞭望台#

爱电竞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