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民间传说里,开封府的府尹包拯是一位非常特别的人。白天,他公正地审理案件,为百姓伸张正义;晚上,他更是站出来,为那些冤屈的亡魂讨回公道。他性格刚直不阿,做事廉洁,从不贪图钱财,因此深受百姓的爱戴,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包青天”。
那些曾经轰动一时的“狸猫换太子”、“铡美案”、“血手印”等大案,全部都是包拯侦破的。他真是个超棒的侦探!
实际上,历史上真正的包拯并没有担任过开封府尹,也没有亲自审理过大家熟悉的那些案件。
说到包拯,大家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很多故事,但这些故事大多是由老百姓编出来的。那么,历史上的包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公正严明的包公】
很多人以为包拯长得黑黑的,额头还有一个月牙形的印记,其实这都是假的。包拯的真实长相可能并不像这样,那弯月牙印记可能是人们想象中的一个符号。
实际上,包拯的脸并不是黑色的,反而很白净。
《宋史》中描述,包拯外表清秀,皮肤白皙,胡须很长。在合肥的包公祠里,有一块古老的石碑,上面刻有包拯的画像。从画像上看,包拯皮肤白净,眉毛浓重,耳朵宽大,胡须浓密且长,看起来像一位严谨且博学的儒者。这幅画像历史悠久,很可能反映了包拯的真实面貌。
为什么古代小说里的包拯总是画成黑脸呢?这背后有什么原因呢?
这事儿跟咱们古人怎么看对错还挺有关系的。
小时候看戏,只消一眼就能看出谁好谁坏。坏人通常都是“白脸”,好人则可能是“黑脸”或“红脸”。不用大人多说,我自己就能看明白了。
其实,包拯的额头并没有像传说中的那样有个小月亮,这只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大家可别信这个误解了。
很多人认为包拯就像从天界派来的神,专门来解救百姓。他额头上的那弯月牙,不仅能惩治尘世中的邪恶之人,还能在阴间惩罚凶恶的鬼魂。因此,人们都尊称他为“阎罗老包”。
在故事里,包拯的形象被描画得非常独特,但在真实世界中,他是一个一心一意为百姓谋福利、办案能力极强的杰出人物。他全身心投入到服务人民的工作中,坚持公平正义,断案的本事更是无人能及。
包拯不仅是个优秀的官员,还是个非常孝顺的子女。
公元1027年,28岁的包拯因为才学出众考上了进士,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被派去建昌做县令。
从前,读书人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为皇帝效力。他们相信,如果既能文又能武,就能为国家做出贡献。因此,科举考试成了他们通往成功的大路。
但是包拯有不同的看法。
他觉得家里有爸妈在,就不该离得太远,所以打算向朝廷申请个离家近点的差事。想来想去,最后他还是决定辞了职,回家好好陪陪爸妈。
在包拯的心里,虽然很多事情都可以放下,但年迈的父母却是他最珍视的人。
五年前,包拯的父母相继离开了人世。为了纪念父母,包拯在父母的墓旁搭建了一间简陋的小屋,一住就是三年,专心守孝。
包拯完成了为父母守孝的礼仪,昔日的好友纷纷劝他出来做官。可是,包拯坚决不肯,他又额外守了两年的父母之丧,直到最后才前往京城,准备开始他的官场生涯。包拯向来以孝顺著称,对父母的情感尤其深厚。
转眼十年过去,包拯高中进士已经十年了,如今他已经三十八岁了。说到他的官场生涯,这才刚刚拉开序幕。
在过去的26年里,包拯一直勤奋努力。他曾担任过地方上的端州知府、陕西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等职务,同时也进入中央政府,担任过礼部侍郎、监察御史等重要职位。
包拯不论官职多高,也不管身在何方,始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官员。他一心想着大宋的老百姓,全心全意为国家的安定和发展努力。就算面对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他也不怕,甚至还敢直接向皇帝提出自己的建议。
王逵当转运使的时候,靠着宰相陈执中的撑腰,想尽各种办法找借口,变着法儿地剥削老百姓。他把搜刮来的钱全都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包拯决心对付那个贪官,连续七次上书宋仁宗,坚决要求严惩王逵。然而,宋仁宗每次只是象征性地给予轻微的处罚,之后就不再过问此事了。
包拯终于忍不住了,他对宋仁宗大声说:“陛下,如果您还不听我的劝告,继续任用那些坏官,像王逵这样的恶人就会得逞,我们大宋的百姓就要受苦了!”
你现在为何不听大家的建议呢?总是依赖那些严厉的官员,这样做或许能让王逵满意,但要是整个地区的百姓都遭殃了,那又该怎么办呢?——《宋史》
包拯坚持正义,敢于直言,让整个朝廷都为之震动。宋仁宗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错,立刻将王逵免职。包拯真是个敢于发声的优秀官员!
包拯这个人,做事特别公正,从不偏袒,而且特别出色。他这一辈子,揪出了不少有问题的官员,不管对方多有权势,只要犯了错,他都会坚决处理,绝不手软。他一直严格遵守宋朝的法律,每一步都认真对待,从来不会马马虎虎。
据说宫里最受皇上宠爱的张贵妃,有一天竟然向宋仁宗撒娇,问能不能给她伯父张尧佐升官,给他一个淮康军节度使的职位。
宋仁宗看到张贵妃不开心,心里很不舒服,就答应了她的请求。
哎呀,真是凑巧啊。包拯刚好在张家接到朝廷的诏令,然后就直接去了皇宫。他去干什么呢?原来是去上奏,说张尧佐当官的路子不对。
宋仁宗听了后,眉头紧皱,心里暗自思量:圣旨已经下了,怎么能够轻易收回呢?这不是在开玩笑吗?
包拯看见宋仁宗要走,立刻拉住了他的衣袖,不肯放手。他详细地讲了这件事的好坏,情绪越来越激动,讲得嗓子都干了。最后,在包拯的劝说下,宋仁宗点了点头,同意撤销之前的命令。
一听说包拯的名字在京城传开,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立刻变得规矩起来,再也不敢乱来,每个人心里都像被冷水浇了一样,感到一阵凉意。
尽管包拯惹怒了许多人,但他的仕途却一直很稳定。原因是他为人非常正直,为官也很清廉。那些想陷害他的人,根本找不到他的任何缺点。再加上宋仁宗完全信任他,所以包拯的官职之路非常顺利。
包拯快要离开端州知府的职位了,大家都知道他为人清廉,从不接受任何礼物。但百姓们还是想找个办法表达对他的敬意,于是悄悄送给他一块砚台。这块砚台虽然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但它产自本地,也寄托了大家对包拯的感激之情。
船到了湖中间,包拯才从随从那听说了这事。现在回去已经不可能了,但他对那块砚台没什么兴趣。于是,他当着大家的面,把砚台扔进了湖里。
尽管包拯没有住在都城里,职位也很高,但他从不贪图钱财,这让别人挑不出他的毛病。因此,即使他的政敌想诋毁他,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包拯的仕途很顺利,但心里一直有个问题让他感到不安。
【二、六十岁方知天命】
包拯到了晚年,最让他感到痛苦的是子孙们一个个早早离世,家里没有能接班的人,让他十分伤心。家里的状况看起来没有人能继承家族的事业。
包拯的生活中,他娶了两个妻子,分别是张氏和董氏,还收养了一个名叫孙氏的小妾。这三位女性,组成了包拯的家庭。
张氏和包拯结婚才一年,就因病去世了,遗憾的是,她没有留下孩子。后来,董氏嫁给包拯,为他生下了一儿两女。
包繶是我儿子,他19岁那年娶了三朝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为妻。第二年,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我们给他取名叫包文辅。
宋仁宗打算表扬包拯,就打算给他一个太常寺太祝的官职。然而,事情变化莫测,包拯还没来得及去上任,就因为生病去世了,那时他才21岁,真是可惜。
让人更加难过的是,包繶亲爱的小儿子包文辅,才5岁就早早离开了,这对家庭来说是极大的打击。
包拯年纪大了,本当享受家庭的温馨与快乐,却不料接连失去了儿子和孙子,这内心的伤痛,想起来就让人感到酸楚。
幸好,上天公正,没有辜负包拯的好心,让他后继有人。
在1058年,包拯迎来了他的六十岁生日,大家都很高兴,但他依然一脸严肃。这时,他的儿媳崔氏抱着一个可爱的小男孩走到他面前,说:“父亲,这是您的孙子,请您给他取个名字。”
这个男婴其实是包拯小妾孙氏的孩子。由于孙氏和包拯关系不好,九个月前,包拯就把她送回了娘家。
孙氏那时已经怀孕将近一个月了,但她心里对包拯有些隔阂,所以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等宝宝出生后,崔氏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便赶紧把宝宝抱了过来。
包拯终于有了儿子,这个好消息让他非常高兴。他马上给儿子起了个名字叫包綖,但没过多久,他又把这个名字改成了包绶。
包拯工作非常忙碌,只陪了儿子四年,就因为突然生病,在工作岗位上离开了我们,这真是让人感到非常惋惜。
听说包拯去世的消息,整个京城上下都感到无比悲痛。走在大街小巷,人们纷纷唉声叹气,那声声叹息仿佛飘散在每个角落。
宋仁宗心里非常难过,因为他失去了一位了不起的大臣。他亲自到包拯家去吊唁,并给包拯赐了“孝肃”这个尊称。他还下令停一天朝会,以此来表达对包拯的深深敬意和哀悼。
包拯去世后,他的嫂子崔氏没有放松对他的儿子包绶和养子包万年的照顾。她像对待亲生孩子一样关心他们,费尽心思将他们抚养长大。这种无私的母爱真是让人感动。
包绶走上仕途,继承了父亲的志向。无论官位大小,他都坚持廉洁自律、公正无私的品质。他不被诱惑所动,不贪污受贿,坚守自己的原则,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清官。
1105年,包绶在48岁时,在前往潭州上任的路上因病去世,让人惋惜。他生前生活简朴,家中除了皇帝赐予的官职文书、各种书籍和手稿外,几乎没有其他财物,连一点存款都没有留下。
【三、留给后代51字的家庭教导,培养晚辈】
包拯一生坚持清廉,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在他去世前,特意命人在家中正厅东侧墙壁上刻了一块石碑,碑文共五十一字,题为“包家家训”,目的是教导子孙后代。
我家孩子要是去做官,谁要是敢贪污腐败,就别想再回这个家了!
如果在我去世后,有人没有把我葬在家族的墓地,那就是违背了我的心愿,这些人也就不再是我的后代。简单来说,就是要按照我的心愿处理我的身后事,否则就别把我当作祖先。
我亲自拿起刻刀,认真地在石碑上刻出了想要的内容,然后把它稳稳地立在堂屋东侧的墙上。这样做,是为了让后来的人们从中得到警示和启发,明白一些道理。
这段家训的主要内容是:包家子孙如果进了官场,绝不能贪污受贿。如果被发现贪污,生前不得回乡,死后也不能葬在包家祖坟。如果有人敢违反这条规定,就不算包家的人了。
一千多年过去了,包家的后代仍然遵循着祖先留下的规矩。
包拯的后代遍布全国各地,数量非常庞大,总共有超过十万之多,真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呢!
包先良,咱们得知道,他是咱们国家历史上那位有名的清官包拯的第35代后人。包先良一直住在包拯出生的地方,这个地方就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的包公镇大包村。
从1993年开始,他和妻子黄其莲一起努力修复和保养包氏宗祠。每当游客来参观时,他总是义务为大家讲解,真是个非常热情的人!
这对夫妇已经在家里住了二十余年,没有外出谋生,一直守护着那座祠堂。他们默默守护着,这份坚持非常不容易。
包拯的第34代后裔包遵亮,始终铭记着祖先的教诲,无论遇到多大的权势和诱惑,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从不屈服,真是一个有骨气的男子汉!
他收到了肇庆文化局的邀请,去参加活动。为了参加,他自费,连差旅费都不想花。记者问他,他微笑着说:“包公曾说,‘穷’有新的理解。但这种‘穷’,其实代表了我们包家世代相传的忠诚和厚道。”他接着说,这种精神,是我们包家最宝贵的财富。
据说,现在的包氏子孙大多都在种地或做生意,很少有人去做政府工作。想来,包拯老先生在写家训的时候,肯定没想到会变成这样吧。
说到包氏家族的后人,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包拯的第29代子孙包玉刚,他是著名的“航运大王”。
包玉刚,1918年出生在宁波,那是一个以商业为主业的家庭。他的家就在海边,从小就对船只和相关的事物特别感兴趣。
包玉刚在37岁时勇敢地选择了经商之路,专注于海运行业,并创办了环球航运公司。几年间,他辛勤工作,走遍世界各地,设立了十多个分公司,公司业务逐渐壮大。
1978年,60岁的包玉刚名声大噪。他的船队实力强大,甚至超过了希腊的船王。许多知名媒体,像《财富》杂志,都称赞他是“新一代海上霸主”。于是,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大家心中的“世界船王”,他的成就令人钦佩。
包玉刚在事业巅峰时,却始终没能明确自己属于哪一类人。
1984年之前,他去宁波参观了那座著名的天一阁,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没想到,在那里找到的《横河堰包氏宗谱》中,他意外得知了一个惊人秘密——自己竟是包拯的第29代子孙!这真是让人难以置信啊!
宁波地区的包氏家族,其实是由南宋时期从杭州迁移来的。算起来,他们在宁波已经住了七八个世纪了,历史背景非常悠久。
当他发现自己是包公的后代时,包玉刚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尽管他已经成为了英国公民,但他内心的情感依然强烈。他激动地说:“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我的根基在这里。为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我一定要尽自己的一份力,这是我的责任!”
包玉刚是个说到做到的人,他亲自捐出了2000万美元,建立了“宁波大学”。他还给上海交通大学捐了1000万美元,用来建“包兆龙图书馆”。为了回报家乡,他又出资修建了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住院楼,取名为“兆龙住院楼”。真是个值得尊敬的人!
包玉刚在国内辛勤工作,凭借其国际声誉,帮助我国船舶企业成功开拓海外市场,真是令人钦佩!
包玉刚和他的祖先包拯有着不少相似之处,还有成千上万的包氏后代,不论他们身在何方,也不论他们财富多少,心中都充满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他们这种爱国精神,实在让人钦佩不已!
1991年9月23日,包玉刚突然脑溢血,不幸离世,享年73岁。
作为包拯的后代,他确实为家族赢得了荣誉,没有辜负祖先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