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1月3日,美国第三十次否决了一份联合国大会决议。这份决议的内容是要求终止美国对古巴的经济、商业和金融封锁。在本次投票中,站在古巴一边的国家多达185个,而站在美国一边的只有以色列一个国家。
自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以来,美国虽从未中断对古巴的敌视,但这个加勒比岛国不仅顶住了来自对岸的压力,还实现了缓慢却平稳的经济增长。这一成就同伟大的革命家卡斯特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511年,第一批西班牙移民来到这座岛屿。借助加勒比海得天独厚的水热条件,古巴在西班牙的统治下,很快成为重要的蔗糖与烟草生产基地,为庞大的西班牙帝国源源不断地提供财富。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西班牙战败后,美国获得了这个“家门口”岛屿的统治权。然而,对独立渴望已久的古巴人并不愿意接受新主人的统治。在古巴人的不懈斗争下,美国最终于1901年通过《普拉特修正案》,允许古巴独立为古巴共和国。不过,此时的古巴共和国虽名为独立政权,实际上却是美国控制下的附属国。这种附属地位虽然剥夺了古巴的外交自主权,却在一定程度上为古巴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借助美国的庞大市场,20世纪上半叶的古巴不仅依靠蔗糖产业实现了经济飞跃,还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为加勒比海地区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背后,是古巴内部极度不平等的分配模式。1959年革命前的古巴,是典型的受“三座大山”压迫的社会:以美国资本为代表的帝国主义牢牢掌控着古巴的对外贸易;掌握75%土地的地主阶级则同古巴官僚一道,共同压制着一切进步势力。古巴在20世纪初的经济发展成果,完全没有惠及广大平民。这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现状,最终导致了古巴革命的爆发,这个岛国也由此走上了一条荆棘之路。
1959年,在菲德尔·卡斯特罗的领导下,古巴人成功推翻了不得人心的巴蒂斯塔政权。不过,卡斯特罗本人一开始发动革命的目的并非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只是单纯反对旧古巴共和国政府的反动统治。因此,在古巴革命之后,新政府并未第一时间宣布成立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改变“古巴共和国”的名称。
成功获得政权后,考虑到美国在古巴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卡斯特罗第一时间选择访问美国。在与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会面后,他迫切希望通过保持良好的古美关系来实现古巴的长治久安。但那时的卡斯特罗还没想到,对他而言,真正的革命才刚刚开始。
从美国返回古巴后,卡斯特罗领导的新政府开启了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核心是将原先掌握在资本家手中的土地与产业公平分配给每一个古巴人。然而,在深入了解古巴国内经济状况后,卡斯特罗发现事情远比想象中复杂:虽然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中的两座,但残留的帝国主义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长达半个世纪的经营,早已让美国资本彻底控制了这座小岛。1959年古巴近半数的制糖业、大多数水电交通等公共事业,以及几乎全部的养殖业与采矿业,都被美国资本掌控。要实现真正的革命,就不得不触碰这些美国资本;可只要还在美国制定的游戏规则内,古巴就无法对这些“合法”的美国资本开刀。
犹豫之后,卡斯特罗决定一不做二不休。1960年10月27日,古巴直接宣布没收美国在古巴的全部资产。消息一出,美国举国哗然,美国资本在古巴总计拥有超200亿美元资产,这一数额不仅相当于古巴1960年GDP的8倍,与美国当年GDP的比值也超过5%。即将卸任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无比郁闷:古巴革命期间,美国不仅没有阻挠卡斯特罗,还于1959年1月7日带头承认了古巴临时政府;如今,卡斯特罗却以最“不体面”的方式,直接终结了美国在古巴的经济霸权。在卸任前的最后一刻,艾森豪威尔政府做出了影响此后半个世纪的决定:对古巴实施全面禁运,同时与古巴断绝外交关系。
美国的这一决定,实际上是古巴最终选择“红色阵营”的根本原因。全面禁运的消息很快传到卡斯特罗耳中,但早在下定决心没收美国资产时,他就已预判到这一结局。而且,与美国人打过交道的他还清楚:没收资产的行动让美国吃了大亏,向来习惯“欺负别人”的美国人绝不会忍气吞声,除了封锁与禁运,必然会对古巴展开直接入侵。
美国人没让他等太久。1961年4月17日,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指挥下,1500名流亡美国的古巴人发动了“猪湾入侵”。肯尼迪政府希望借此推翻卡斯特罗,重新建立美国对古巴的经济控制。但这次被卡斯特罗预判到的入侵行动,最终以彻底失败告终。短暂的胜利没有冲昏卡斯特罗的头脑,他深知:小小的古巴绝不可能打赢世界第一的美国军队,而美国人也不会停下复仇的脚步。因此,古巴必须放眼世界,寻找能为自己“撑腰”的力量。
幸运的是,冷战为古巴提供了完美的选择,那就是苏联。1961年4月16日,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正式开始导向以苏联为首的红色阵营。对于前来投奔的古巴,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表现出极大兴趣:对苏联而言,古巴能成为“钉在美国背后的一颗钉子”,若善加利用,甚至有望扭转当时“美攻苏守”的战略态势。在古巴的支持下,赫鲁晓夫开始向古巴秘密部署核武器,到1962年年中,已有多达158枚核弹被运抵古巴。这次秘密军事部署最终演变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最终,美国以秘密撤出部署在意大利与土耳其的中程导弹为条件,换取苏联从古巴撤走核武器。
对赫鲁晓夫而言,古巴导弹危机或许是一次“成功的核讹诈”,但对古巴而言,苏联在危机中的退却是对自己赤裸裸的抛弃。不过,核弹虽未留在古巴,苏联也并非完全将其当作“枪使”:在古巴倒向红色阵营后,苏联每年都会为这个国家提供数十亿美元的经济与军事援助。没收的美国资产,加上来自苏联的巨额援助,让卡斯特罗得以躲过美国中央情报局数百次暗杀,也让古巴在美国的封锁下站稳了脚跟。
冷战中后期,古巴保持着年均3.1%的经济增长速度,总体经济水平远超加勒比海地区的其他岛国。1972年,古巴正式加入苏联领导的经互会体系,经互会为古巴提供了能完全替代美国的市场,也带来了其急需的能源。稳定的外部经济环境,正是古巴能在冷战中后期站稳脚跟的根本原因。1976年,古巴正式将“社会主义”写入宪法,同时废除总统制,建立起类似于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权。
1991年,苏联轰然解体。苏联解体后,古巴不仅失去了每年数十亿美元的援助,还被强行剥离出稳定运行的经互会市场。此时的古巴面临着革命以来的最大危机,而这个国家之所以能在冷战结束后避免重蹈东欧各国“改换门庭”的覆辙,很大程度上仰仗于卡斯特罗的政治智慧。1991年的卡斯特罗已65岁,在过去30年里,这位革命家拿着每月仅40美元的薪水,带领古巴民众摆脱了饥饿。但苏联解体的冲击,古巴也无法独善其身,1994年,古巴爆发了苏联断援以来的第一次暴乱。面对抗议人群,卡斯特罗亲临现场劝解,仅凭言语就让走上街头的民众调头回家。将近半个世纪的稳定统治为他积累了巨大威望,这份威望也成为维系古巴稳定的“定海神针”。
卡斯特罗的最后遗产,是在2014年推动打开了古巴与美国关系正常化的大门。然而,随着他本人的离世与特朗普的上台,这个西半球最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越来越不确定的未来。
古巴是中国在美洲最重要的朋友之一。不过对于这个国家的未来,我们不必悲观:60年的制裁虽极大影响了古巴的经济发展,但时至今日,古巴的发展水平依然遥遥领先于其加勒比海邻国。对于美洲国家而言,“美国的资本”与“美国的封锁”似乎总要选一个。而古巴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便是美国的邻国,选择后者也并非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