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咱们聊点海南私募圈最近那些让人头皮发麻的“瓜”吧,顺带捋捋行业里的那些操作,看着像在玩套路,其实规矩早就写在法律里,偏偏有人看了就是不做,这不是明知故犯吗?
你说私募,听起来高大上,其实这一行里水深得很,钱多事多,哪有那么容易“躺赢”?
这不,海南那地儿,官方直接甩出一份违规案例通报,又一波“翻车现场”曝光在众人面前,搞得不少同行一阵心慌:该不会下一个就轮到自己吧?
为啥总有人顶风作案,就是觉得自己能绕开规则,捞一把就跑,结果碰到监管刀子,还是得乖乖认栽。
话说回来,海岛不是只盛产椰子还有阳光,私募基金这块地盘也热得很,可惜的是,热的不是业绩,是那些“花活儿”。
最让人迷惑的,莫过于资金募集那块——你说好好的门槛,明明写得明明白白,偏有些管理人见到钱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哪管投资人合不合格,能签协议就签,能帮忙垫资产证明就垫。
甚至还有人顺手就搞个什么“代持协议”,让投资者曲线晋级“合格投资者”,你要问他知不知道这样做不合规,估计答案是“当然知道”,只不过心里想着“反正这事小,没人管”。
再细看,有些产品低于最低投资金额要求,把本应是“少而精”的私募投资硬生生拉低门槛,这操作就是拿散户当大户养,明明说好了“专业门槛”,转头全变成了“全民入场”。
更有甚者,份额转让的时候都懒得核验持有人资格,像在转二手手机,谁要就给谁,合不合格,全靠缘分。
说到适当性评级,也是现场版的“流程走不走,随缘”,什么问卷风险评估、资产证明、投资经验,能省则省,该糊弄就糊弄,可合同一签,风险全丢给投资方,市场涨跌一分,不少“韭菜”都傻了眼。
保本保收益承诺,一听就不是业内正经玩法,没人敢明着写合同里,可有的实控人就是胆子大,跟投资人私下签协议,保证你本金不亏,还有收益,听上去比存银行还稳,是不是跟“稳赚不赔”彩票差不多?
还有那些给基金销售开后门的,委托没资格的公司帮忙募资,让“野路子”资本横行,渠道乱到飞起,说白了就是一场豪赌:赌监管慢一步,赌政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资金募集,乱象一箩筐。
你要真认真落实合同条款,严格搞尽职调查,整理风控流程,也不至于被点名批评,但想赚快钱、赚热钱的人太多了,总觉得自己能在政策边缘试探,刀锋快得让人冷汗直冒。
投资环节也不省心,啥叫挪用基金财产?就是说明明是投资人的钱,管理人却想着跟自家公司“串门”,拿基金的钱去还债、支持兄弟公司、甚至帮助关联方融资。
这事儿说轻了叫“资源调配”,说重了直接就是“损害投资者利益”,说句玩笑话,这不是拿投资人的钱给自己买糖吃吗?
债券结构化项目,有些管理人干脆配合发行人设计点“花里胡哨”的投资方案,最后吃亏的还是持有人,有时候利益输送还搞得挺隐蔽,收个服务费假装合理,却把投资者坑得货真价实。
还有那种把其他公司财产跟基金财产搅在一起,用不同基金间的资金划转“薅羊毛”,投资活动说不清楚哪头是自家的,哪头是客户的,最后查账查出来一团麻,监管看到都心碎。
管理环节,“懒政”也是大问题,按规定登记备案本来就是底线,有些管理人就是大大咧咧,管理了一堆基金,都不去协会登记,该交材料的推三阻四,一问就说“忙,过两天再递”。
有些企业,信息报送得马马虎虎,办公地址本地挂着,实际人在外地忙活着,公司人员变更不报,年度审计材料也没影,投资运作情况更是只字不提,典型的“报喜不报忧”。
更有人信息披露做得一塌糊涂,经理换了没通知投资人,持有人权益变动搞得一头雾水,甚至净值跌破预警线也不发声,任由“苦主”自生自灭。
做关联交易的时候不走合同审批程序,信息披露一字不提,让利益关系在黑箱里默默流转。
有单位干脆都不想跟基金业务有关,兼职借贷,一边拉私募,一边放高利贷,两头赌利润,你说这到底是“私募基金”还是“地下钱庄”?
再翻翻内部管理,也是“五花八门”,什么勤勉尽责、独立隔离,听起来像管理哲学,实际操作时全成了“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口号,办公场所混着用,人员财务通着气,关键投资指令、交易资料都没有固定流程,证券自营和基金业务搅在一起,哪个能挣钱就往哪儿凑。
最致命的是资料管理,合同投资决策、人事合约、房租协议,资料一乱,出了问题谁查都费劲,到最后管理人“摊摊手”,“不好意思,这几年资料找不到了。” 这不是给合规打脸吗?
为什么这些毛病老是出现?要说海南私募圈新兴市场,但那些条条框框早就摆在眼前,从《条例》到暂行办法再到若干规定,红线清清楚楚,不可逾越,有些人就是不信邪,非要试试“水有多深”。
其实呢,监管早已敲过无数次警钟,尤其是2023年9月1号新法规落地,要求管理人得事事合规、时时敬畏,每一步都得对得起投资人和市场。
通报里讲得明明白白,在募集时不能乱拉人头,要核验投资资格,风险问卷和资产证明都得做到位,份额转让得审查资质,不能承诺本金不亏,更不能搞保底收益。
投资时不能乱用钱,更不能挪用、侵占,关联交易要公开、程序合规,各基金财产不能混合、不同产品间不能乱划资金,投资活动得对得起出资人的信任,不能想着左手倒右手,内部循环“空转”。
管理环节呢,不准敷衍,要及时备案、按规定露底信息,信息披露要全覆盖、不漏项,每一份资料都要查得着,经得起看,利益输送也要堵死,还得做到主业专注、业务独立,别想着两头捞钱,到头来全成了“踩红线”的典型。
从业者要深刻自查这些案例暴露出来的问题,别心存侥幸,也别指望风头过了就能继续混日子,监管已经亮剑,通报就是在提醒大家,海南的私募市场,不是可以“耍小聪明”的试验田。
说到底,管理人作为市场“看门人”,本该是最懂规矩的,合规意识就是底线,不是“可选项”,谁把投资者利益不当回事,谁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案例主角。
市场越发展,监管越细致,合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你要是还在想着投机取巧,不如趁现在主动整改自查,“刀未落,心先改”,总好过被点名之后痛哭流涕。
这年头,投资人也越来越聪明,对私募的期望已不是单纯看收益,更关注安全感和合规保障,谁能做到公平透明,谁能大胆直面条款和监管,谁才能赢得市场口碑,走得远,行得稳。
咱们聊了这么多,不知道你怎么看海南私募圈的这些乱象?你会选择信任哪个管理人,把钱交到什么样的手里?留言说说自己的看法,也好让大家一起“站在岸上聊聊水下的事儿”。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