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6日,中国载人月球着陆器“揽月”进行起飞和着陆试验。
没有铺天盖地的烟火,也没有太空舱升空的轰鸣。但这一次,中国迈出的这一步,或许是距离“登月”最近的一次。就在本周,中国的月球着陆器完成了一项关键试验,为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奠定了重要基础。
月球着陆器“揽月”,首次模拟起降成功
8月6日,中国航天团队在河北怀来的一座专用测试场,完成了一次意义非凡的试验——首次对载人月球着陆器进行离地着陆和起飞验证测试。
主角是一艘名为“揽月”的双人登月器。
这个名字寓意“拥抱月亮”,而它的真正使命,是将中国宇航员安全送上月球表面,并将他们原地接回轨道,实现“去得了,也回得来”。
安全,是登月设计的第一原则
“揽月”号可以搭载两名宇航员登陆月面,同时携带月球车和相关科学设备。
为了保障航天员安全,这款着陆器采用了多发动机冗余配置——如果某一个发动机出现问题,其它的备用系统依然可以完成任务。这种设计思路和空间站“多路备份”理念一致,目标就是:哪怕有故障,也能把人带回家。
揽月着陆器进行关键试验。
此外,着陆器还配备了四个减震支架,确保宇航员以尽可能平稳、舒适的方式“落月”。
如何模拟月球起降?这不是简单的“升降测试”
月球上没有空气,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任何设备的动作控制都必须高度精准。
这次试验不只是一套简单的起降演练。它对以下几个核心系统进行了全面验证:
发动机点火与推进系统着陆与起飞的整体控制流程探测器接触月面后的自动关闭机制导航、制导与控制系统(GNC)各子系统之间的兼容性
换句话说,这不只是单个部件的测试,而是完整的“闭环验证”。
正如科研人员所说:“我们必须确保宇航员在月球表面平稳着陆,同时还能顺利起飞并返回轨道。”
为了轻得下去、稳得下来,“揽月”拼尽全力
登月器的设计有一个核心要求:既要坚固又要轻巧。
在地球上,每多一公斤重量,火箭的负担就会成倍增加。为了让“揽月”承担更多功能同时减轻自重,科研团队做出了极限优化:
“每一克重量都必须为多项功能服务,我们通过一体化结构设计、材料轻量化处理,将整体重量压缩到最低。”
这是工程和美学的结合,更是一次次仿真推演后的结果。
登月不远了,但也不简单
此次试验标志着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从设计验证阶段,迈入实质测试阶段。
根据中国航天的规划,2030年前,将完成首次载人登月。这不仅仅是“把人送上去”,而是实现软着陆、科学探测、安全返回的一整套系统级任务。
而“揽月”这一环,正是最重要的中间桥梁。
这不是一小步,而是一次巨大的合练
当年阿波罗11号登陆月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说:“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今天,中国航天也在走这条路。没有喧嚣,但每一次测试、每一枚螺丝、每一个推演,都在向太空发出一个信号:
我们来了,而且准备得很认真。这就是中国人的航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