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一下,你住在一个大院子里,院墙修得又高又厚,几十年了,你一直觉得安全得很。
突然有一天。
“咚咚咚。”
听见敲门声了。
声音不是从你天天盯着的正门传来的,而是从你觉得根本不可能有人来的后院,那个靠着悬崖峭壁的北门传来的。
你心里咯噔一下。
这就是2025年7月,美国人的感觉。
两架中国的轰-6轰炸机,旁边还有俄罗斯的图-95作伴,就这么晃晃悠悠地,飞到了阿拉斯加的防空识别区。
那地方,离美国本土,也就一步之遥。
这不是演习,不是电影。
是真实发生的事。
很多人就纳闷了,轰-6这飞机,以前不都说它航程有限,腿短,飞不了那么远吗?怎么突然就跑到北美家门口了?
这就跟一个以前只能在小区里跑跑步的人,突然有一天去跑了个全程马拉松,还顺便拿了个名次一样。
他肯定是偷偷练了什么绝活。
第一个绝活,叫空中加油。
这很好理解。就像你长跑,中间设了好几个补给站,可以边跑边喝水,体力就能跟得上。轰-6N就是学会了这招,后面跟着“加油车”,没油了就加上,航程一下子就上去了。以前去不了的地方,现在能去了。
问题解决了。
但光能飞得远还不够,你从哪儿飞?路线很重要。
这次他们没走寻常路。
他们选了一条全新的航线,从北极,贴着白令海峡飞过去。
这条路,险,也绝。
等于说,美国人天天盯着自家大门和窗户,结果人家直接从你家天灵盖上空飞过来了。这是一次脑洞大开的路线规划,也是一次实打实的飞行实践。
当然,光靠自己还是有点悬。
还有一个关键的帮手,俄罗斯。
他们在远东有个机场,叫乌戈尔尼机场。这次行动,这个机场就成了一个完美的“前进基地”。轰炸机可以在这里歇歇脚,做个补给,然后精神饱满地再次出发。
就像你要去远方自驾游,朋友在你必经之路上开了个客栈,吃喝住宿全包,你的旅途是不是就轻松多了?
有了这三样东西:能空中加油的飞机、一条出其不意的北极航线、一个靠谱的后勤基地。
去阿拉斯加逛一圈,就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
我们费这么大劲,冒这么大风险,去人家门口“敲门”,到底是图个啥?
其实道理很简单,就四个字:以牙还牙。
很多年了,美国军舰、飞机,老喜欢到我们家门口转悠,美其名曰“自由航行”。
你来我家门口溜达是你的自由。
那好。
现在我的飞机也去你家附近空域看一看,这也是我的自由。
大家玩的都是一个游戏规则,谁也别说谁。
这事也不是心血来潮。
从2019年开始,中国和俄罗斯的空军每年都会搞一两次联合巡航,飞行的范围一次比一次大,配合也一次比一次默契。
从东海到日本海,都留下了它们的航迹。
这就像两个好哥们,一开始只是约着在小区里打打球,后来胆子大了,开始组队去参加市里的比赛,现在,他们直接跑到世界级赛场上去了。
这次飞到阿拉斯加,就是之前所有联合巡航的一次“成果汇报”。
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呢?
是美国人自己。
北美防空司令部的司令,一个叫吉洛特的上将,就在2025年初说过,他预测中国的战机早晚会抵近北美。
结果没过几个月,预言成真了。
这感觉就好像,你跟警察说,我觉得我家后院会进贼。警察说知道了。结果没几天,贼真的来了,还给你留了张字条,上面写着:“我来了,如你所愿。”
这戏剧性,拉满了。
但是,如果你觉得这次轰-6的飞行,就是故事的高潮,那可就想简单了。
这次“敲门”,声音虽然响。
但它只是个前奏。
真正的主角,那个能让整个北美防空体系都睡不着觉的“大杀器”,还在后面。
它的名字,叫轰-20。
空军副司令员王伟已经公开说了,这东西快了,技术上没啥大问题了。
这不是在放烟雾弹。
那轰-20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幽灵”。
轰-6这次飞行,动静很大,它就是要让你看见,让你知道我来了。
但轰-20不一样。
它是隐身的。
雷达很难发现它。等你察觉到的时候,它可能已经在你头顶了。
它航程是洲际的。
不需要什么中途的“客栈”和“加油站”,自己就能从家直接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美国一家叫《军事观察》的媒体,就说得很直白。他们认为,轰-6的飞行只是在“探路”,是在为轰-20趟出一条路来。
一旦轰-20服役。
那就不再是偶尔来“敲一次门”了。
而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把北美防空区当成自家的后花园,进行“常态化巡航”。
到那个时候,美国人就会发现,他们引以为傲的那个由加拿大、阿拉斯加、格陵兰的雷达站组成的“北方预警系统”,那三道厚厚的“院墙”,可能会变得像纸糊的一样。
那种本土绝对安全的感觉,那种隔着两大洋高枕无忧的日子,可能就一去不复返了。
这才是这次阿拉斯加飞行的真正意义。
它像一根针,戳破了一个巨大的泡沫。
它告诉所有人。
那个曾经被大洋保护起来的堡垒,已经不再遥远。当游戏的规则被重新书写时,棋盘上的每一个子,都得换个活法。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